学术期刊频遭冒名诈骗 “断奶”后如何自立?
频遭冒名诈骗 “潜规则”动摇文学生态
体制断奶后学术期刊如何自立?
(记者 舒晋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近来遭遇尴尬。网络上有人打着该刊旗号给作者发去信函,告知文章被刊用,需交版面费,并附以录用函、收费通知及账号。《丛刊》立即在中国作家网发表声明,证明完全是虚假信息;可是几天之后,造假者更换帐号,继续行骗。
李逵遇李鬼,类似的事情《小说评论》等评论刊物都遇到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吴义勤说,他们从来没有收费发稿的行为。可是“骗子集团”何以如此“垂青”学术期刊?6月16日,在南京举行的“当代文学评论期刊的现状与发展”讨论会上,《扬子江评论》主编、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丁帆认为,当代文学评论期刊的繁荣、发展共生的一些问题和障碍,已经危及到刊物生存。
“对于当下多数文学评论刊物来说,最重要也最紧迫的就是办刊资金。”丁帆分析,刊物资金来源有三个,一是体制供血,二是资本资助,三是随着中国大学教育的产业化,文学评论期刊意外发现和开辟的“版面费”。“版面费”最终伤害和动摇的是整个文学生态。
《小说评论》主编李国平说,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原因之一与当前高校评价体系有关,需求刺激生产。另一方面,学术诈骗已渐成规模,这一阵冒充批评刊物,过一阵又紧盯学报,轮番轰炸学术期刊。这只是刊物面临的枝节,更关键的问题在于一是学术评价体系、期刊评估体系的考评;二是期刊改制的变局,这是扼制评论期刊命运的两条绳索。尤其是后者,批评期刊作为精神生产者,如果推向市场企业化,肯定会危及学术建设和这个民族国家的精神积累。吴义勤提出,当代文学的繁荣,带来另一个方面的问题,评论家们忙于开会讨论作品,介入文学现场的深度文章越来越少。同时,网络文化也对刊物约稿带来一定冲击,有些文章先在博客或网络刊登,期刊面临原创稿件缺乏的问题。
此外,文学期刊的“核心”与否也决定着期刊“市场大小”,知名批评家、学者更愿意把文章投给核心刊物,一般评论期刊约名家的稿子只能靠“面子”和“票子”,而一般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又不得不挖空心思或掏空钱包联络“核心期刊”以应付各种僵化的、机械的考核原则。对此,丁帆认为,当代文学评论期刊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做以下调整:一是要把文学评论期刊的问题扩展为文学制度和文化制度的问题,所谓治标先要治本,文学评论期刊的改革问题是中国当前制度变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环节,同时要切实意识到,文学评论刊物不仅仅关注的是一个时代具体的文学、艺术问题,它们也应该具有广阔的胸怀、更紧迫的时代感和更严肃的责任意识;二是重建文学评论期刊以及文学研究群体的主体性,以有效地引导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三是打破文学评论期刊与大学之间目前这种功利性共谋关系,摆脱“核心期刊”焦虑以及对“版面费”等资本的制度性依赖,进一步推动更具多样性、时代性、批判性的文学评论文体的形成和发展。
随着转企改制,将会有大量的刊物面临资金链断裂的窘境。面对这样的情况,李国平认为,评论期刊必须强化自身的发展,不仅仅承担知识生产和传播以及学术建设的功能,更要承载思想的先锋性,传达前沿知识分子的声音。“考量批评刊物必须有大的参照,刊物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大背景,现在的刊物越来越走向学科化和大学的评估机制有关,所谓‘思想淡出,学术凸显’,折射出当代思想思潮的投影和学术机制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