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张治中公馆变豪宅引质疑 评:城市应对历史担责

2012年06月26日 14:00 来源:现代快报 参与互动(0)

  观点提要:昨日,新华社“新华时评”发表评论:2006年6月被认定为南京市文保单位的“张治中公馆”在经历“拆除”、“重建”之后,摇身一变为叫价6000多万元的商品豪宅。相对于房主恶炒名人故居“概念股”的高调,当地文保等监管部门的表现近乎孱弱。

  民国建筑是历史给南京城留下的一笔“特别馈赠”,是独一无二的文物遗存,但也就此给南京带来了“成长的烦恼”——面对建筑寿命70年“大限”和城市现代集群的“膨胀”,如何对待千余处或老或危的民国建筑,既事关民国文化的历史传承这一厚重主题,也牵涉文物保护和海外影响等众多敏感话题。

  建筑是修缮还是重建?原住民是保留还是置换?建筑使用是出售还是出租?城市开发中是让路还是当仁不让?一系列直指历史文化名城招牌的拷问涉及方方面面,复杂而纠结。

  但南京不仅有理由也有必要通过上述大考。

  我们可能不得不接受一个遗憾的现实:在近年来的保护民国建筑考题中,南京尚没有给出令人完全满意的答卷。

  近日,关于南京“张公馆”被挂牌叫售6400万元的新闻,正在发酵。众多主流媒体纷纷关注并质疑这一破天荒的“民国老建筑”变身“天价豪宅”事件。昨日,新华社“新华时评”以《“文物变豪宅”是对“空气执法”的莫大讥讽》为题发表评论:2006年6月被认定为南京市文保单位的“张治中公馆”在经历“拆除”、“重建”之后,摇身一变为叫价6000多万元的商品豪宅。相对于房主恶炒名人故居“概念股”的高调,当地文保等监管部门的表现近乎孱弱。焕然一新、待价而沽的“张治中公馆”再次引发公众对文物保护中“空气执法”的强烈质疑与批评。

  “空气执法”问责的是文物监管部门,“近乎孱弱”这样的措辞,无疑是对文物保护工作不力的痛惜。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风波已经成为另一张“名片”存于“百度”《百科名片》上,负面评价不少。当然,这让一直以来以历史文化名片引以为荣的南京人,五味杂陈。

  为什么外界会用这么激烈的情绪解读南京民国建筑的命运遭际?用这么不客气的态度苛责有关地方文保部门?这当然事出有因。

  近年来,在南京民国建筑保护领域,出现了一系列争议性较大的新闻,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几年前,有关南京大学民国建筑群整体风貌遭到相邻单位拓展破坏的争论,一时间曾甚嚣尘上;

  去年,新华社记者以《南京美龄宫陷“婚宴门” “国保”为何难挡营利冲动?》为题,报道了“美龄宫经营风波”;

  今年3月21日,南京晨报报道,作为民国建筑保护范例之一的颐和路十二片区,由于涉及民国建筑保护这一宏大命题,其招商运营工作近期被叫停;

  今年3月29日,现代快报报道,抗日名将张灵甫南京别墅被拆,其遗孀索偿27年没有结果;

  今年4月5日,东方卫报报道说,南京大学最长寿教授郑集位于上海路南秀村的故居,近日被中介挂上网以1580万元的价格叫卖。报道说,今年以来,民国别墅在南京市二手房买卖市场上频繁亮相,价格也多在千万元以上……

  南京众多民国建筑、名人故居,经历的这场磨难,其原因一言难尽。这里面,除了这些建筑大多已属于私人所有,名人故居的身价倍增引发买卖驱动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星罗棋布的民国建筑在城市演变中,有的正在成为发展的“累赘”,拖了城市向现代化迈进的后腿。因此,与其说业主是民国建筑“非法拆除”“违规重建”“违法出售”的罪魁祸首,不如说文物监管部门的“无能为力”“墨守成规”“空气执法”,造就了如张公馆这样的文物建筑在城市开发与利用“围剿”中举步维艰的境地。

  据悉,南京市有512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以民国建筑为主体的重要近代建筑有165处被列入国家、省级、市级文保单位。文物保护面广、量大,产权多元管理分散,违法成本极低,管理人员和文保经费也不充足,这都给保护带来难度。而当下,风起云涌的城市化进程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进入了一个凸显期。据2011年底国家文物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结果,全国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当中,新发现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量为53.6万余处,但其中约4.4万处已经消失。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坦承,“确确实实文物保护进入了最关键的时候,而且文物遭破坏被拆除的情况,可以说是历史之最。”“历史文化名城,严格上来说是名存实亡,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最严重的问题,不是个人破坏,而是法人违法。”

  很显然,把民国建筑遭蚕食、遭破坏的责任推到私人和开发商身上,是一种诿过逃避的心理。正是监管的不到位、不得劲、不用心,才使得这些蕴含着极大文化价值的名人故居在铜臭中被屈辱地出卖。

  文物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是城市和市民的共同财富。作为民国文化“法定保护人”身份的南京,该在这方面下狠心出硬招了,要有所得有所失。否则,无法向历史交代。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