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编剧彭三源:文化底蕴决定着电视剧的厚度

2012年06月27日 11:27 来源:文艺报 参与互动(0)

  文化底蕴决定着电视剧的厚度

  ——访编剧彭三源

  《半路夫妻》《亲兄热弟》《你是我兄弟》《人到四十》等,这些曾在当年产生过重要影响并赢得较好收视口碑的电视剧,都与一个名字有关,她就是编剧彭三源。在业内,彭三源被认为是“编故事”的高手。她的电视剧创作不仅有新意、有厚度,而且极富时代感和纵深感,具有敏锐的触角和独到的发现。她坚守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但是又没有为传统所拘囿,而是把对人的理解、对社会的感知、对情感的捕捉融入到现实主义当中,用文学、文化滋养电视剧创作。在彭三源看来,文化底蕴决定着一部电视剧的厚度。“编剧要学会‘爬坡’,就是在叙事之外,一定要往灵魂的高度上爬一步。编剧的思考应该有深度和力量,应该努力追求叙事文本的厚重感。”针对当下电视剧创作文学精神的缺失、编剧的责任和使命、家庭伦理剧雷同化的创作倾向等问题,彭三源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记  者:近一时期以来,电视剧创作中文学性、文学精神的缺失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你是如何理解文学与电视剧创作之间关系的?

  彭三源:文学是电视剧创作的根基,也是包括电影、动漫、舞台演出等各种文化产业、文化消费商品在内的艺术形式的创作源泉。现在电视剧产业最大的问题是所有的人把电视剧作为商品来看,这种商品并不是文化商品,更不用说是文艺作品了。从严格意义上看,电视剧是文艺作品,必须追求文学性,必须追求人物形象的生动、鲜明,必须追求人物、整个故事对于大众审美、大众生活乃至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领。而目前,在我们电视剧的生产过程中,有些制作人只讲“商品”而不谈“文艺”,把电视剧最基本的属性给忽略了。文化是电视剧生产的底线,缺少文化、缺少文学含量、只看重娱乐的作品无异于“垃圾食品”,对于大众精神世界、价值观念的引领很难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

  记  者:你是从小说、散文创作起步,之后进入电视剧领域的,文学阅读、文学写作的积累和经验是否对你的创作有帮助?你又把哪些文学表达的经验带到了电视剧创作中?

  彭三源:文学的积淀对我的电视剧创作肯定是有帮助的,这使我比其他编剧多了一些东西。我并没有把电视剧剧本创作仅仅作为电视剧生产的一个环节,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文本存在。在电视剧的文本写作中,我更多追求的是文学性、描写性的东西,更加用心于台词怎样才能更精彩、人物语言怎样才能生动、人物动机与内心如何才能更加准确。因为所有的语言、动作都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化,这就要求我必须把过去传统文学创作中人物心理的描写全部外化为台词。我对这一点的追求比较多。所以,我发现,同样的电视剧、同样的故事,有文学根基、文学经验的人写出来的台词会和别人不一样。这正是我们作为纯文学出身的作家的优势之处。

  此外,我每次的创作都有15万字的大纲,其实就是一个小长篇。这是我的创作特点,可能还是受到小说的影响。在我的剧本大纲中,所有的人物、对话都脱颖而出,整个脉络清晰、结构完整。众所周知,作为连续性的叙事艺术,电视剧的人物动作、情绪的连续性跟电影有差别。电视剧仅有短暂的历史可供参照,就剧本写作上来说,也是全新的东西。所有的电视剧编剧在创作过程中、在文本上都还在摸索和前进的过程中。如果每个编剧都能在文本上下功夫,有攀登高峰的勇气,那么我们电视剧的创作质量一定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记  者:在电视剧创作以及后期拍摄中,你是否会因演员、制片方的要求而修改自己的剧本?你认为优秀的编剧应该是什么样的?

  彭三源:我从不为某个演员改剧本,不为任何一个演员添加或删减戏份。这是一个成熟的、负责任的、有追求的、有文化底蕴的编剧必须有的素质。编剧完成一个剧本往往需要一年或者两年的时间,其中的每个人物都是有性格、相互关联的,演员仅仅凭借现场的感受和阅读就修改剧本是不可靠的、不严谨的。但能够做到这一点的编剧并不多,这跟创作态度有关。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编剧应该是敏锐的,嗅觉特别灵敏。现在很多编剧观念上陈,技术上老,题材上旧。剧本从创作起初,就被市场消灭了。电视剧的成功一定要从剧本开始。我写完剧本,如果制片方说不好,我会全部退回稿酬。现在太多制作人拍戏只为赚钱,忽略了产品的内容,剧本粗糙导致题材风险,大量的影视作品最后死于原创。另外,优秀的编剧还应具备文学修养,善于在文学资源中吸收养料。比如,中国的四大名著对我电视剧中人物的塑造、语言、叙事产生了很大影响。而对我影响最大的当属美国作家海明威和马克·吐温。我是很认真地研究过他们的很多作品,特别是跟海明威学习动词叙事。

  记  者:电视剧受众面广、传播力强,已成为大众最主要的娱乐形式。作为编剧,你认为电视剧最应该向观众传达什么?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

  彭三源:我常说编剧要学会“爬坡”,就是在叙事之外,一定要往灵魂的高度上爬一步。编剧的思考应该有深度,应该努力追求叙事文本的厚重感。所谓厚重,是需要有文化、有记忆感的东西来承载的。事实上,文学除了叙事之外,有很大的文化传承功能、有历史记忆功能,文化底蕴决定着一部电视剧的厚度。但是现在很多的编剧、制片方意识不到这点,所以它呈现出来的戏剧很浅薄,看似热闹,实则留不下什么东西。归其原因,在于只注重娱乐功能,而忽视了承载记忆、文化的功能。

  结合自己的创作。从叙事来看,《你是我兄弟》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初一个贫困家庭中,4个亲兄弟历经共同的磨难互相扶持成长的故事。在剧本中,我努力追求亲兄弟们的成长过程,把他们的成长史与中国老百姓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记忆紧紧连在一起。老百姓经历了什么、记住了什么,在这些兄弟们身上就发生了什么,主要是在马学军与马学武身上。尤其是马学军,他的命运起伏实际上是中国个体户的发展史。为了创作该剧和这个人物,我查阅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和世界上发生的所有的跟经济有关的大事,比如什么时候允许个体工商户注册、粮票何时取消、人均收入到800元收税是何时实行的等等。

  记  者:从你目前的创作看,大都以现实题材为主,现实生活、现实人生是你着力表现的对象,你是如何认识现实题材的,如何在生活中发现故事的?

  彭三源:我倾向于将自己的创作归结为现实主义题材,就是对于当下人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观照。编剧需要有发现社会、人性的眼光和胸怀。时下,一些家庭剧、生活剧表现的人物语言刻薄、心胸狭窄,创作者的胸怀都没有打开,怎么能寄希望于作品把大众的胸怀打开,又能指望什么去培养一个民族的情怀呢。我追求的是“社会”现实主义,眼界要广、胸怀要宽。所有的文艺工作者都应有意识地为一个民族情怀的培养、文化底蕴的彰显作贡献,不能只赚这个行业的钱,而不作社会贡献。

  我很重视体验生活的作用。每一部电视剧都是从生活得来的。比如,为创作《人到四十》我们先后走访了4个精神病院,并在其中一个精神病院住了一个星期。我们发现精神科医生是那样的柔声细语,对病人小心翼翼。问他们为什么,他们回答:病人都这样了,经不起任何的刺激。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些医生很清贫、默默地坚守。很多精神病人家庭是承受不起医疗费用的,所以,他们身上都有悲悯的东西。我把体验到的东西全部写在了作品中,使得该剧并非单纯地表现医患关系、家长里短,而是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对物质和精神进行了深度的观照。

  记  者:您认为目前电视剧创作,尤其是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创作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彭三源:现在的电视剧仅仅追求“快”,编剧不去体验生活、制片部门不去研究史料,造成很多家庭剧“浅”和“薄”。“浅”是表现生活很肤浅,“薄”是经不起推敲。如果真想写好家庭伦理剧,我认为,需要把商品、商品时代研究透。现在看来,很多作品仅仅是换了一个名字,很多故事都是重复的。单纯描写婆媳之间、两代人之间婚姻爱情观上的冲突并不足以展示生活的深度和复杂。试想,如果肖洛霍夫在当下的环境下写《静静的顿河》,虽然还是那条河,但是岸边的人变了;我写北京城,城市还是那个空间,但是人变了,就拿出门堵车这件事来说,很有可能就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徐 健)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