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文学期刊《大家》为何陷入“盗版风波”?(图)
左为纯文学杂志《大家》,右为其“野鸡版”。二者装帧极为相似,但内容相去甚远。王梦婕 摄(资料图片)
(记者 浦超)曾在上世纪90年代文学转型期引领风骚的《大家》杂志,近期身陷“风波”。社会上出现多个版本的《大家》,鱼目混珠,难辨真假。
真假五种版本并存
创刊于1993年的《大家》,是云南人民出版社主办的大型文学期刊,曾是上世纪90年代文学转型期最具影响力的纯文学杂志之一,被列为《中文核心期刊》,被文学界称之为一匹黑马。
但近期以来,各种版本的《大家》杂志在社会上出现。云南人民出版社党委副书记王建南说,《大家》原是双月刊,2009年12月3日起,经云南省新闻出版局批准,以大文化的概念进行扩刊,由双月刊扩增为半月刊;2011年12月9日又扩为旬刊。“我们是两个不同的采编方向,原刊保持原有风格,偏重于纯文学;扩刊则从大文化的角度来做,发一些文艺理论、文艺评论之类的文章,又称理论版。”
于是,《大家》变成了两份,原刊两个月出一期,理论版按旬出版。扩刊后不久,社会上出现了几种版本的《大家》,与“理论版”《大家》十分相似。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盗版《大家》主要有三种版本。一是伪造刊物,彻底盗用《大家》刊号,刊物封面、内文与“理论版”《大家》所出刊物不一致,但版权页内容与《大家》杂志的版权页、刊号完全一致。
第二种是加大内容体量。今年5月,有关部门接到举报,经鉴定,被举报的名为《大家》的刊物共400页,把“理论版”《大家》所出刊物192页完全复制,然后在其后另加208页,刊登各种学术论文。
第三种就是彻底盗用《大家》品牌。云南人民出版社社长刘大伟说:“北京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版的《大家》,就是盗用我刊名称品牌,封面风格很接近,普通读者很难看出来。”
5种版本的《大家》放在一起,乍看难辨真假。若不是刘大伟介绍,记者也看不出哪一本是正刊,哪一本是扩刊;哪一本是出自云南人民出版社,哪一本是盗版。
文学不景气与论文寻租市场双重作用
1998年,《大家》杂志社走上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道路,从此也走向了低谷。创刊至今,这份杂志总体严重亏损。《大家》期刊中心主任王绍来说,近年来,文学市场不景气,纯文学期刊难以生存,运行成本和稿费支出远高于发行收益。《大家》纯文学版本目前发行量仅每月5000份左右,每本只有五六元的收入。
文学不景气是导致文学类期刊发生变化的主因之一,同时,社会上大量人群要求发表论文,很多人在寻找发表论文的渠道。云南楚雄师范学院讲师王建才说:“评职称都要求发表论文,还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逼着大家想办法。”
一边是急需发稿,一边是欢迎来稿,“理论版”《大家》应运而生,也让盗版《大家》蔓延。作为云南省高评委委员之一,王建南深有感触地说:“评职称时,我们首先就看候选人的硬件——即学历和在什么刊物上发表过几篇文章。”
刘大伟说,《大家》杂志所扩增刊参照了一些刊物的做法,默许中介机构对部分文章收取版面费,本部门也提取了部分工作经费。2011年收取44.6万元,今年前6月收取30万元,这些费用完全用于维持纯文学刊物的营运成本。
文学刊物出路何在?
“《大家》杂志社擅自出版理论版,违背了办刊宗旨。我们已把对《大家》杂志处理情况上报新闻出版总署。”云南省新闻出版局新闻报刊管理处处长王建伟说,我们将依据出版行政管理法规,按照进一步调查取证情况作出行政处罚。
目前,云南省新闻出版局已责令《大家》杂志从6月26日起停刊整顿,直到内部整顿达到要求;要求责任主管主办单位云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对《大家》杂志存在的问题作出整改,针对办刊宗旨、编辑责任制、期刊出版管理、内部经营管理制度,以及主管主办单位职责等认真开展整改,对该杂志社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员作出相应处理。
刘大伟说:“对办刊过程中确实存在的问题,我们将承担一切责任,积极进行整顿。同时,请求上级机关对侵权盗版《大家》杂志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尽量挽回侵权盗版对《大家》杂志所造成的恶劣影响。”
云南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樊坚说,这个事件折射了目前职称评审过程中的弊端。学校或单位对于职称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而不是以发表论文数量来评判学术水平。否则,类似混乱现象仍会继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