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鹏举:中国文化产业进入资本运作时代
嘉宾介绍:魏鹏举,男,1970年生,山西人,博士、教授。兰州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文艺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北京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文化部中国进口游戏内容审查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产业、文化创意、文艺学、文化经济与政策,出版专著有《文化产业投融资》、《文化创意产业导论》等,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中国行政管理》、《当代财经》、《人民日报(理论版)》等发表学术文章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北京市各级各类课题20余项,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中国语境下的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融资机制
记 者:魏院长,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中国社会科学网的采访。请您总体介绍一下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的现状?
魏鹏举:好的。中国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时间较短,投融资要比产业发展慢一些。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资本市场的发达,是市场经济的高级阶段,文化产业投融资也是文化产业进入高速增长和成熟期的体现。所以我国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可以说是方兴未艾,这是一个总体的特点。
首先,从投融资机制来看,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整体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融资机制,这是由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背景所决定。我们的文化产业总体上是建立在原来大的文化事业发展的机制上,从十多年前文化体制改革开始,逐渐有一部分可经营性的文化领域逐渐转变为文化产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政府的作用是占主导地位的。其次,从文化体制改革的角度来看,许多可经营性的文化领域,尽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完善也在逐渐建立自己作为市场主体的生命力,但他们毕竟在市场适应方面还比较困难,所以在改革的过程中经常要扶上马,再送一程。政府在改革的过程中,对经营性的文化领域同样起着主导和扶持、引导的作用。所以在整个文化产业的总体结构来看,公共国有化资本一直以来占据着主导地位。比如在2008年,整个文化产业的固定资本中,国有资本占到51.5%左右,非公资本是48.5%左右。到了2010年这个数据发生了一些变化,公有资本在整个文化产业固定资本中占比在48%左右,即使如此,公有资本比重也是非常大的。这是我说的第一个大的特征,总体来说是以公有资本为主、以政府主导型的文化产业机制。
国际环境中的以市场为主导的资本配置
记 者:您刚才谈了当前国内文化产业投融资的特征,能不能简单说一下国外文化产业投融资的特点?
魏鹏举:从文化产业来看,与国际对比,我们的特点就更加鲜明。因为一般的市场经济先发国家,如欧洲、美国等,政府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相对来说是比较间接的,他们更多的是在制定规则、完善法规。如果与国际上大多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相比,中国以公有资本为主体、以政府主导的经济就显得尤为突出。据我了解,绝大多数的市场经济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加拿大等,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角色往往是比较间接的、服务型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市场能做,政府就不做,市场不能做的,政府才去做。文化产业领域,一般被认为是一个相对纯粹的市场经济领域,当然也包含有公共文化的部分,这部分是需要更多的公共投入和介入的。而对于文化产业而言,主要是交给市场来主导、配置资源。投融资也是对资本的一种资源配置,所以市场主导下的文化产业资源配置是国际上的总体情况。
从融资的角度来看,总体上可以分为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主要是银行信贷。银行信贷指以银行为中介、并要求利息为回报的货币借贷。是银行将部分存款暂时借给企事业单位使用,在约定时间内收回并收取一定利息的经济活动。资本所有权不在银行而在广大储户,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的过程应该算是间接融资。另外一种是直接融资,投资人和企业形成一个直接的资本关系,比如股票市场、债权、风险投资、PE私募基金等等。就这两大块而言,我们国家的间接融资还是占据了绝对的份额,大概占到92%以上,在整个文化产业的融资结构中,间接融资的比重非常大,这是融资的整体特征。
直接融资日益活跃,外资借势进入
记 者:在文化产业融资里,外资是如何介入的?
魏鹏举:总体上来看,外资主要是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进入我国的文化产业领域。间接融资比重较大说明我们的资本市场并不发达,如果资本市场比较发达,尤其是新经济领域的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的话,往往体现为直接融资很活跃,而且在整个融资中的比例不断加大。信贷是一种最传统、最稳定的融资渠道,但这种融资渠道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而言有着不足的地方,原因在于文化产业是高风险领域,而银行天然就是规避风险的融资平台,如果过多依赖于银行的信贷融资,对文化产业中的创新部分尤其是中小企业而言就很难得到资本的支持。而且我们的金融业同样存在着国有资本垄断的问题,所以它的创新性和活力也存在一些问题,这种状况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个人认为有一定的制约。对于以中小企业为主体,需要创业扶持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状态来说,这种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融资结构显然是不太有利的。
刚才说直接融资总体来说所占比例较小,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这几年它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而且非常活跃。快表现在,从股票市场看,文化企业在股票市场上市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且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从不到千分之五,到现在的将近千分之九。尤其是最近一两年,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文化企业的上市速度明显加快,有很多文化企业在市场上比较受投资人的追捧,比如前一段时间的凤凰传媒,人民网等等。
还有债权融资,这几年也越来越活跃,比如针对中小企业的集合债的问题,许多地方也在努力尝试。还有就是私募、风投,这几年在文化产业中非常活跃,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影视,随着今年热钱不断涌入,大投资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又如影视演员的身价暴涨等也是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还有视频网站,比如优酷、土豆,由于有大量的风险资本进入,他们要快速扩容,驱使他们收购影片的力度增大。你刚才说的外资问题,往往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融入的。
理性看待外资进入 积极实施文化发展战略
记 者:热钱进入后,投入电影、传媒,会不会带有他们的意识形态?
魏鹏举:任何资本的价值都不是中立的,所有的资本都隐含着特定的价值观,其实就像我们每个人的消费背后都有一种需求,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外资的进入,我们的限制是非常严格的。很多资本,尤其是外资,主要进入的新兴的文化产业领域,比如视频网站等,在传统媒体和内容生产方面,目前外资进入的门槛比较高,难度还比较大。
记 者:您刚才主要谈到投资的问题,那我们文化产业融资的状况如何呢?
魏鹏举:在融资结构方面,我国间接融资的比重过大,国有金融垄断比较突出。虽然直接融资的比重比较小,但是它近年来发展比较快,而且也很活跃。另外一方面,融资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元化。
从投资的角度看,实际上投资和融资是一个问题的两面,但毕竟有不一样的地方。从投资来看,首先国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投资力度总体在加大,而且投资的方式越来越市场化。如果是原来,我们对文化事业的投入,绝大多数都是以事业经费、人头费这种不追求效率的方式投入。但是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随着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战略的明确,这些都在改善。
一方面,财政的投入力度在不断加大,投入的既有公共化、公益性的投入,也有投资性的投入。这么多年政府部门都在探索如何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特征,进行公共投入和投资方向的转变。很明显的一点就是以基金式的方式开始对文化产业进行一些公共投资。从2009年开始,财政部就在考虑设立国家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现在这个基金已经经过发改委同意设立了,批准募集规模有60个亿,而且这个基金已经有了一些具体的投入对象,比如人民网的上市,他们就参与了投入。还有各个地方政府也都在建立类似的投资基金,比如上海,它在这方面做得也比较早;再如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这个基金做了很多极有影响力的事情,比如收购默多克的中文类媒体资产,他们还在积极地做一些其他领域的事,比如东方梦工厂的引入。今年年初习近平访美,中美订立新政,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美国的梦工厂与中国的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合作,在上海建立东方梦工厂。
另一方面,是众多市场化的投资,包括私募、PE等等越来越活跃。像我们刚才谈到的基金问题,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大量市场化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非常活跃,比如熊小鸽的IDG,红杉等等。这些资本这几年在文化产业中的投资都是很活跃的,比如马云的云峰基金就给印象系列投了不少钱。另外还有一些大的文化企业投资也非常活跃,像华谊兄弟上市之后,迅速开展扩容计划,开始建院线,向手机移动终端、游戏发展。最近关注比较多的是万达,这是一个传统的地产商,做商业地产,现在很大一部分是做文化地产,今年手笔非常大,投入31个亿收购北美的第二大院线AMC,这在业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所以总体来说,整个文化产业领域投资的活跃性非常强。
合理完善政府文化指导职能 以市场促进文化产业新发展
记 者:您刚才说我国其实还是政府主导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格局,而国外多数是以市场为主的。请问,我国的这种模式有什么积极作用?
魏鹏举:刚才我谈到了,中国目前文化产业投融资整体呈现出政府主导的状况,这是有历史和现实背景的。因为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起步是非常晚的,它是在文化事业体制下逐步演化而来的,而且产业性、市场性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培养。政府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起到改革原有文化体制逐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的作用,还要起到培育、发掘、保护、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
就目前来看,我觉得政府这种主导作用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让中国起步较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的文化产业得到跨越式的发展,另一方面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来讲,政府主导也是非常必要的。实际上文化安全问题不是我们最早提出来的,美国、法国、加拿大在世贸的框架下很早就针对美国强势的文化产业有一个文化例外的提法。文化例外原则是一种为了保护本国的文化不被其他文化侵袭而制定的一种政策,具体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贸易应该例外于一般产品贸易,因为它有它的特殊性,它附带着价值观,而价值观是民族和国家认同的基础。这也是我们所说的文化安全的大的国际背景,而且文化安全带来的影响还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价值观的认同问题,如果处理不好,还会带来很多文明的冲突。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最核心的就是尊重各自的文明。
所以中国既要保护好自己的文化,也要以更理性、平和、平等的方式跟世界对话。
记 者:政府在文化产业投融资领域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魏鹏举:谈到需要改进的地方,我觉得我们现在到了一个需要认认真真考虑政府文化产业投资方式的改进和绩效评估的时候了。很长一段时间,政府为了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许多投入都是对企业、项目的直接补贴。我们必须承认这是起作用的,因为很多文化单位原本是事业单位,后来逐渐市场化,但是它的能力不足,就有了政府带有补贴性的投入来帮助它适应市场,建立市场能力;这样一来问题也很显著,很多单位拿了政府的钱,市场能力并没有相应的提升。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带来了不好的示范效应。作为一个企业无论什么状态,都要首先考虑做好产品,然后开发市场,因为它带着市场的气息、要求、智慧和资源。比如大规模的风投投给企业的时候,对管理是有介入的,有对企业发展方向的指导和规范,而政府资金往往缺乏这些。而且获得政府的资金比较容易,成本也比较低,所以他更愿意想办法获取政府资金,而不是想办法研究市场,发展企业,争取市场性的资本。因为获得市场性的成本很高,有可能会稀释他的股份。带来的结果就是企业不好好做自己的企业,不好好研究市场,更多的是想方设法获取政府的免费资金补贴,这对企业的发展很不利。
记 者:长期这样下去,缺乏竞争性。
魏鹏举:对,这几年我在北京市做文化创意产业基金的评审,看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最近我在配合北京市财政局对每年北京市五个亿的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做一个绩效评估,我觉得这个问题确实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还有就是刚才说的绩效问题。我们钱是花了,但是效果在哪儿。比如北京市政府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从2006年开始,每年投入5亿,到现在投入了30多个亿,这些资金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或者在哪些方面确实起到了作用,而这些作用是市场化发展的结果还是公共投入、扶持带来的结果?比如像水晶石这样企业的成长发展,一开始可能没有得到多少政府支持,但是人家发展起来了,相反我们扶持了很多的企业,他们发展的好吗?这方面需要我们认认真真考虑。所以我觉得投入的方式、绩效都需要进一步的改善。
还有一方面需要改善的地方是,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应该关注哪些点?我觉得应该关注最基础的部分,比如小微企业、创意性的企业,因为这类文化企业缺少市场能力。还有如何用政府资金更好的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发挥政府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让社会资本最终发挥作用,而不是让政府的资金直接去发挥作用,这是我们需要完善和考虑的地方。
渐趋资本运作时代 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双赢
记 者:请您从资本市场的角度,分析一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魏鹏举:第一方面,从资本市场角度来看,中国已经逐渐进入到了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双赢的阶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刚刚起步且基础薄弱市场化不足的文化产业渴望资本的支持,想方设法迎合资本,而资本一直处于观望状态。随着国家战略日益明确,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中国文化产业本身的发展日益欣欣向荣,加上国内消费不断被激活,从电影票房的快速增长可见一斑,所以现在资本市场开始大规模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我国已经进入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双赢的阶段。
第二方面,我觉得中国文化产业已经发展到了资本运作的时代。许多文化企业通过上市,获得融资之后迅速扩容,逐渐成长为非常有活力,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比如华谊兄弟、人民网。华谊兄弟是典型的民营企业,上市以后它的发展越来越大气,逐渐建立了全产业链的格局;人民网是典型的国有文化企业的发展方式。
如果说趋势的话,刚才也谈到了,我觉得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越来越被关注,而且越来越成熟,所以文化产业投融资总体来说逐渐趋于理性。另外一个非常显著的趋势是,基于文化产业链的完善而打造的投融资形式会成为主流,而不是简单地横向兼并。而我们现在更多地是朝着全产业链的方式进行资本运作,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文化产业也必然会走这条道路,这也是符合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特征的。
加大改革力度 鼓励非公资本介入
记 者:目前,我们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良好,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您能不能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魏鹏举:我个人认为,一方面我们还要加大改革力度。对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壁垒要逐渐打破。一方面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做好公共文化的保障工作,国家的力量应该更多地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避免公共文化领域商业化、市场化。同时在确实可经营的领域,我们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市场化,真正做到市场能做政府就不做,而且要鼓励更多的资本进入到市场化运作领域中,让文化产业的市场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因为我觉得我们在这方面还有所顾虑,我们对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有许许多多的顾虑,这些顾虑首先来自于文化安全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文化安全是不可能在闭关锁国的条件下实现的,这是历史证明了的。你把外来文化挡在外面,并不代表你就安全了。而且我觉得应该要积极的文化安全,也就是说文化产品要有足够的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的形成是一般的公共机构或公共资本很难做到的。比如美国价值观的影响是靠好莱坞,而好莱坞之所以能够吸引全世界观众,就是因为它有非常强的创新能力、活力和动力,而这些都是来自于充分的市场化运作。所以好莱坞的电影能够吸引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好莱坞携带的美国价值就自然地进入到了全世界各个国家。
从我们的实践经验来看,商业化的文化产品实际上是更符合主流价值的,因为商业是要寻求回报的,要有回报就必然要符合市场,也就是产品只有符合主流价值观,才能有市场。所以这方面我们首先要在观念上意识到,商业化、产业化就文化产业领域而言,是必然要走的道路,既符合国家的利益,也符合国际规律,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保证我们的文化安全。所以我觉得还是要加大改革力度,在文化产业领域中放宽非公有资本进入的口径,而我们需要做的是解放思想。
记 者:这就涉及到了理念的问题。
魏鹏举:对。这是我说的第一个方面,要进一步改革,改革背后是关键理念的变革问题。
另外一点从文化产业投融资健康可持续的角度来看,我们一定要完善相应的制度,而且把文化产业的发展引向以创新为导向的发展路径。原本生长很好的文化生态,被资本席卷一空,留下文化沙漠,这是很可怕的。就拿艺术品投资来说,这是整个文化产业市场里很小的一部分,但是过多的钱在此聚集。所以这两年我们看到了很多很多问题,比如拍假,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可能不被市场发现,而相反得到恶意炒作的东西价格越来越高,这会扭曲艺术品市场的规律。
增强文化创新意识 培养优秀文化人才
记 者:您如何看待文化产业未来发展人才培养的问题。
魏鹏举:这是在文化产业投融资发展方面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也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这个问题比较大,因为归根到底文化产业投融资的发展,实际上是要依靠人才来实现。同样一方面政府要从这个方面加大培养力度、投入力度,另一方面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机构也应积极做出探索、改革。
还有就是将一些私募、风投投入到人力资源中去,比如他们签约了很多青年画家、网络写手,他们从网络创作人群中物色有潜力的作家进行签约、培养。在这个方面,从各个层次大家都在以资本的方式和文化对接,培养人才,尤其是复合型的人才。
记 者:我们这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文化的快速发展,但其基础还是需要人才支撑。您觉得在这样一个迅速发展的进程中,是否存在人才欠缺?
魏鹏举:人才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这是通常意义上的说法,但从实践的角度看,缺乏一些真正对这个领域有热情的人。这个事业心不是文化事业的事业,而是愿意干这个事情,热爱这个事情,愿意把它作为一个事业来做,这样的人很少。
记 者:有没有以前学文科的,比如学文学、艺术的人才,现在文化产业成了热点,想转到这边来的人?
魏鹏举:非常多。因为传统学科的很多就业领域已经很窄了,但是传统学科很成熟,在那儿学的知识是比较扎实的。大家还是愿意转的,但是需要培养的是对这个领域真正的热爱,然后很投入地做这个事情,而不是心有旁鹜,这是最大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在人才培养的时候也不能完全说这就是学生的问题,跟我们师资队伍本身不成熟也有关系。我们的老师本身就不具备把两种知识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的能力,师资是这样的,那培养出来的学生可想而知。文化产业领域这些年非常热,而且文化产业的投融资越来越受关注,发展的空间也越来越大,但其实它形成的成熟就业岗位还不多。
记 者:我觉得这方面也有它的难处,因为这个领域是跟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师参与的案例多少直接决定了他的授课经验。
魏鹏举:对。文化产业本身就是个矛盾复合体。因为传统意义上文化属于超越的、审美的那部分,而产业又属于当下功利的部分,审美和功利本身就被认为是矛盾的,审美是不能功利的,功利本身就不具备审美性的,这是我们基本的学科观念。所以在欧洲出现了所谓的文化经济现象以后,最早是被批判的。所以这两个领域的结合,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一方面要有所谓超越、飞跃的心,另一方面还要有踏踏实实能够站在土地上的立场,尤其是做投融资的,二者之间如何结合,确实有一定的困难。
记 者:好的,再次感谢魏院长!
记者 方筱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