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浙江丽水躬耕书院 亦耕亦读亦游尝试新型养生

2012年07月10日 19: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丽水7月10日电(记者 童静宜 实习生 胡丰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但真正把梦想付诸现实的却寥寥无几。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湖山乡黄泥岭村的躬耕书院,被誉为现代的“世外桃源”,他的创建者戴建军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不同的是,他用行动把理想付诸现实。

  从遂昌县城出发至湖山乡,一路过去,车窗外的天空蓝得格外干净,云淡风轻、蝉鸣鸟飞。虽正值盛夏,却是心旷神怡。

  黄泥岭村位于湖山乡乌溪江库区深处,三面环水,不通公路,进出唯有渡船。多年以来,正是这一湖清清碧水的阻隔,使村民长期以来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但也正是这一湖碧水,让这个村子远离了“工业文明”的熏陶,基本保留着传统农耕的古朴。

  这是戴建军梦想中的“世外桃源”之地。

  小山村中的“耕读世家”

  恍若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载舟而行,遇山而入。走入山腰的曲径通幽处,沿着一条木制长廊一直往前,便可看到一个白墙灰瓦的传统院落静静的坐落于群山的怀抱中,院门上挂一匾:“躬耕书院”,旁边一幅对联:“躬践农桑知国本,耕耘经史识心源”一目了然诠释其意。

  从院门进去,绕过木制照壁,眼前就是一个中国传统天井合围式的院落,假山奇石与花鸟树木相杂其间,错落有致。院落之间有侧门,通着小院落。中间最为宽敞的“躬耕堂”,正对着对面被形容为“笔架山”的中轴线。堂内摆设桌椅案几均是传统家具,活脱脱是中国古代大户人家的会客厅。

  转出“躬耕堂”的后堂,眼见之处是一大片田园风光,高低错落的农田种着水稻、荷香阵阵的莲塘还有鸭子在嬉戏、林荫下的鸡正打着瞌睡、树枝上的蝉声叫得正欢,小路转角处的几块木板上,分别标着几处方向:榨油坊、豆腐坊、果园、猪舍……。恍惚间,好似穿越回到了古代,正走入乡间某户耕读传家的大户人家。

  耕读人家的现行样板:尝试保留传统躬耕火种

  遗憾的是,理想的实践者戴建军不在。不过,躬耕书院的管家杨威宁,一个刚毕业二三年的大学生,对躬耕书院的理念与实践,也是娓娓道来。

  “读而不耕,饥寒交织”。在中国古代,一般人家也都把耕与读作为传家、治家理念。据杨威宁介绍,2009年戴建军来到遂昌县湖山乡黄泥岭村,被这里绝好的生态环境所吸引,凭着他对梦想的追逐,历时三年建立了他的“桃花源”——“躬耕书院”。

  在书院里,他忙时躬耕农桑,用最传统的方式种五谷,养六畜,恢复传统农耕;闲来读经观史,开讲堂,造书斋,教授书院的工作人员及村民背诵《朱子家训》、《弟子规》,周末召集全村孩子来书院,由专职教员辅导功课并背诵《三字经》等经典国学。暑假为村里小孩开办培训班夏令营进行农耕实践,提高综合素质。这些活动,全程都是免费。

  “别的不说,就我们村里的小孩,可以说天天走在田间小路上,都可以看到有人插秧、种菜,但如果你真的问他们知不知道什么是插秧?绝大多数的小孩会反问你‘什么是插秧’?更何况是城里的小孩”。85后的杨威宁,虽然很年轻,但三年的书院生活让他感触很深。他告诉记者,现在就是农村的小孩,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也还是停留在书本上,对传统农耕缺乏感情。

  也许,书院对孩子的种种努力,也是希望今后的小孩能够“知农桑恤国本”。

  杨威宁告诉记者,躬耕书院的建立,也招致了许多人的质疑,认为现在都用现代化高科技来发展农业,躬耕书院反而去研究《齐名要术》、《农桑辑要》、《农政全书》这些老的农技经典,这是一种倒退!

  “戴老板在藏书楼的墙上挂了布袋和尚的一首《插秧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认为他的这种退步有可能是一种进步。”但是,杨威宁也跟记者一再强调,“并不是说我们的做法一定正确,我们也无意去推广这种模式,这只是一种尝试,我们只是想保留传统躬耕的一个火种。”

  也许对戴建军来说,他希望倡导的是一种原生态的生活。

  山村改新貌农民鼓钱包

  躬耕书院实行原生态的农耕方式:用最传统的方式种水稻、种蔬菜,不用化肥和农药;用最原始的方式养鸡、养鱼,不添加任何的配合饲料。撒锯末改善土壤透气性及疏松度,烧制草木灰加粪肥为作物底肥,茶饼粉为作物追肥,用辣椒水加茶饼水防治杀虫……传统农家生活的必须,在这里都能找到。

  而书院的工作人员,大多数都是村里的村民。

  今年31岁的濮发富选择了回家,到书院上班。每天从早上7点干到晚上5点半,中午休息2个小时。这个年轻人,之前已经在宁波的慈溪打了7、8年的工,却甘愿放弃城市里喧闹的生活,回到这个小山村,每天沤肥、种地。

  他告诉记者,在这里,工龄最高的职工在交过养老保险之后,每个月有1600元左右的收入。而最重要的是“可以在家带女儿,照顾父母。”

  目前,已经有20多位村民在躬耕书院找到了工作,拿上了工资。这些当了半辈子农民的人,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能上班的愿望。他们中的很多人有三份收入,一是土地租金收入、二是农产品销售收入、三是工资收入。

  “农村不能搞工业化,但农民需要产业化”。在书院的影响下,原生态的农产品,产业化的生产模式,传统的农耕文化引来现代化的发展理念,使黄泥岭村发展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在2007年人均收入仅有3289元的小山村,2010年就已经达到了7736元,迈入遂昌县的中上水平。

  亦耕亦读亦游的养生方式也可复制

  站在躬耕书院高处,放眼望去,是远近高低的楼堂馆所和扑面而来的满眼绿色,很难想象三年前的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山地。对于当初创建躬耕书院的想法,戴建军曾经表示,“第一个是因为我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第二是我希望倡导的是一种原生态的生活;第三,在我的理解,原生态首先是一个源头的生态,遂昌是钱江和瓯江的源头,这里没有工业污染,没有酸雨,空气质量非常好,负阳离子含量也非常高,黄泥岭在我眼中就是一块净土,这是就是源种生态,也是书院所倡导的生活方式。”

  所以,他租下了黄泥岭村90多亩土地,实现了一个梦想,也打造了一个农业生态项目。在耕读相济的同时也让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能够到山村体验最原生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养心养神再加养生。

  “丽水被誉为‘浙江绿谷’和‘华东地区最大的天然氧吧’,也被称为‘中国生态第一市’。 丽水的生态环境就是丽水最大的资源,像黄泥岭村这样的小山村,丽水境内不胜枚举。” 丽水市发改委副主任兼养生办专职副主任王平告诉记者,躬耕书院从另一个角度解析可以认为是今后一种新型的养生经济发展模式,丽水地处长三角经济圈和海西经济圈的节点上,区位优势很好,有钱有闲有梦想的人,都可以来丽水这个“中国生态第一市”,在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休闲养生。

  躬耕书院的杨威宁也告诉记者,类似书院的这种模式,只要有理念,也是可以复制的。(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