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陈河称诺奖若颁给中国人是灾难:会导致自大膨胀

2012年07月17日 15:08 来源:山东商报 参与互动(0)

  陈河,首届“郁达夫小说奖”,“华人华侨文学奖主体最佳作品奖”获得者,旅居加拿大。出国前当兵,办企业,做过温州作协领导;远走阿尔巴尼亚后,做小贩,卖药品,开饭馆,还遭遇过绑架。他的人生如同笔下小说的名字,很难用红色、白色还是黑色来界定。

  记者 张晓媛

  1 关于写作

  “按目前的中国文学发展情况,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可能性我觉得大概是中国足球队和世界杯冠军的距离差不多。”

  山东商报:海明威说一个菜鸟去学写作,学了五年,假如这五年一点成就都没有,就不要写了。实际上,您写了多少年才算写出来的?

  陈河:整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是一个十分认真投入的业余小说作者。我整整写了十年之后,想起了海明威上面那句对菜鸟说的话。但海明威这个标准不明确,像我这样处于有成果和没成果之间的情况是不是该金盆洗手呢?犹豫之间,有一天看到的王朔的话,他的意思是写作是一门码字儿的职业,要把这件事做好,那就得以此为职业,靠这个吃饭。我问自己你能以写作作为养家糊口的职业吗?我知道在当时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就觉得应该痛快离场了。不久之后,我放弃了国内的职业,前往了阿尔巴尼亚,开始做抗菌素药品的生意。

  到了国外,我有整整十年时间没有去想写作这件事,一直到了2005年,写作的欲望突然回到了心头,让我重新拿起笔来。源源不断写了六年多,写出了十几个中短篇,四个长篇。

  山东商报:很多作家很难在这类传统文学杂志上发东西。他们看中您作品的什么特质?

  陈河:施战军说我作品有“带着人向何处去的那种终极思考,带着某种先锋的精神品质,而这个特点正是今天的文学所需要的,甚至是稀缺的一种品质。”可能因为稀缺,所以很多杂志愿意采用我的作品。

  山东商报:想过拿诺贝尔文学奖吗?为什么?

  陈河:没有想过。

  诺贝尔文学奖在我心里一直有崇高意义,我所喜爱并一直阅读不休的几个外国作家半数都获过诺奖。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都是大师级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我就知道是这样。但是有一点我始终相信,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会的确是想把奖评给最好的作家的,尽管因各种原因他们有时并没有选中最好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公正性和我国目前体制内几个大奖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我经常看到国内的媒体会炒作某某作家可能会获得诺贝尔奖,到最后都成为笑柄。一个作家要是老是幻想自己会获诺贝尔文学奖而且不断放出风声为自己助威,我觉得他实际上会和诺贝尔奖越来越远。按目前的中国文学发展情况,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可能性我觉得大概是中国足球队和世界杯冠军的距离差不多。我甚至觉得,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大爷们万一擦枪走火不小心把奖颁给了中国大陆某一个人,那我会觉得这简直是一场灾难。那样的结果会导致我们的自大膨胀,认为中国已成为文学大国,就像很多人相信我们已经是体育大国,因为有很多奥运会金牌可以作证。

  2海外传奇

  “被绑架时我的第一感觉是对自己生气,生气自己太麻痹,中了绑架者的圈套。”

  山东商报:海外生活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会觉得人心难测吗?

  陈河: 转眼之间,我在国外已经生活了将近二十年了。1994年我离开温州出国到阿尔巴尼亚的时候,以为自己以后再也不可能接触到小说写作了,为此还心里难受。可想不到结果自己最后成了职业的作家。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我不离开温州,在写作上是不会走那么远的。命运有时就那么令人难以捉摸。

  山东商报:您的经历太丰富了,可称为传奇。这其中最难忘的是什么事?

  陈河: 可能很多人知道我在阿尔巴尼亚被绑架的事。那是1998年秋天,我被一群阿尔巴尼亚武装人员绑走,放在地下防空洞里六天时间,最后被地拉那警察救出。这件事我终身难忘,不过这个事件在我的精神上还是留有创伤,至今在黑暗的地方会难受,所以这也是一件我最希望忘掉的事。

  山东商报:被绑架时,第一感觉是什么?

  陈河:被绑架时我的第一感觉是对自己生气,生气自己太麻痹,中了绑架者的圈套。然后很快就冷静下来,知道自己将面临一生中最困难的时刻,得用最大的耐心和勇气来对待。

  山东商报:始终对这个世界不绝望?是个相信这个世界的人吗?

  陈河:我对于这个世界还是比较乐观和怀着希望的,这种人生的态度在我的新书《红白黑》里有充分表现。书里的三个主要人物分别有着红道、白道、黑道的背景,都离开故土远行至异国他乡,最后都如飞蛾扑火一般走向了毁灭。他们的结局最后带着悲剧性和荒谬,但是在他们为了命运和理想而远行的过程中呈现出了非常有意思的光芒。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世界。每天早上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我就会觉得有许多美好的事情会发生,尽管夜里的时候有时会做一些噩梦。

  山东商报:身处海外看国内文学圈,最大的感受是?

  陈河:总的来看中国的文学现在还是很繁荣的。在中国有一个相当数量的群体从事纯文学这一行当,大多数都能生活得比较风光受人尊敬。这个数量按人口比例要比西方国家高很多。

  中国的作家有明星化趋向,这是商业社会的自然结果。但作为一个清醒的写作者来说,应该明白作家和明星是有区别的,除非你要当的是类型作家。前些年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老太太莱辛说过一句非常有见地的话。她说一个处于良好写作状态的作家的头顶上是有一圈神奇光环的。但是一旦他被带到了公共媒体的水银灯下面,那么他的神奇光环就消失了,甚至永远不会回来。

  3关于财富

  “进入了金钱游戏的链条中,就会像机器一样带着你转动,哪能让你宁静下来?”

  山东商报:您感觉有钱人的痛苦来源于哪里?

  陈河:我不是有钱人,所以也不知道有钱人会不会痛苦。 但是有一点我能感觉到,一个写作的人要是太有钱了,可能就会写不出好的文学作品了。尤其在中国,你要是进入了金钱游戏的链条中,就算你自己不想挣钱了,其他人还在等着你挣钱,那就会像机器一样带着你转动,哪能让你宁静下来?

  山东商报:因为影视的写作回报远远超过文学的职业写作者的回报,您很坚定的说我还是写作。因为不缺钱,是太爱文学还是?

  陈河:中国这些年电视和电视剧作为一种发展强劲的文化产业,需要大量的文学剧本,而这些剧本的来源则大部分是当下的作家作品,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至少可以让辛苦写作收入不高的作家从这场金钱游戏里获得一些利益。

  我从来没有在写小说和搞影视之间划出一条界线。我之所以要坚持的,是提醒自己在写小说的时候,要去避免为了迎合改编电视剧的倾向,因为这样会伤害到写作质量。我总觉得写小说和写影视作品是两个行业,所以我的坚持是对自己行业的尊重,和缺不缺钱无关。当然,如果有人愿意把我的小说改成影视作品,我是会很乐意的。

  山东商报:做了这么长时间生意以后,如果不回到写作,现在的生活会是怎样?

  陈河:我大概也跟温州的小老板差不多,打打麻将,一辈子也就这么过来。但是我回到写作以后,我觉得这一步走的还是对的,自己有好多事情还是可以做,还是可以写蛮多的东西。因为自己在外面经历的东西也多,自己想的东西也蛮多,还可以再写几本书。

  ■ 记者手记

  陈河的三色人生

  见过陈河的人大都会用“朴实”来形容他。其实,他的人生远比任何一部小说都要跌宕起伏,充满悬念。

  陈河的新作《红白黑》展现了鲜为人知的高干子弟海外生活以及江浙一带草根华人传奇的异邦蛇头经历。发布会上,文学评论家施战军、吴义勤对这本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提及施战军、吴义勤都是从山东走出去的评论家,前者还是我的大学老师,陈河回忆起了自己和山东的缘分。“我们温州在解放后大部分的干部是南下的,山东人居多。我父亲是温州本地人,以前在温州地委工作,住在机关宿舍,里面大部分是山东人。我在《红白黑》书里写的主要人物杨虹,她就是山东人的后代。还有一事,在我准备移民加拿大之前有过犹豫,后来有一天看到电视上有一节目是一个已经移民到那边的人谈在加拿大的感受,说加拿大人比较宽容厚道,有点像山东人。听了这话,我就下了移民的决心。”

  很难界定,陈河的写作是主流还是非主流。说主流,他获得过首届“郁达夫小说奖”,“华人华侨文学奖主体最佳作品奖”,作品发表在《收获》、《人民文学》、《当代》这些刊物上。说非主流,他写作的视野和那些源于真实生活的演绎,远远超出了一般国内作家可以企及的限度。

  他念念不忘。2006年春,某天早上陈河发现邮箱里有一邮件,是麦家写来的。在这之前两人并不认识。“邮件里说他看到《当代》上我那篇《被绑架者说》,觉得写得不错,鼓励我应该多写点。那时我知道麦家在国内已有名气,就请麦家好人做到底,帮我把一个中篇稿子《女孩和三文鱼》交给《收获》杂志。”后来陈河回国,麦家当时在北京开会。“我就飞到了北京。麦家这一次介绍我认识了几个文坛重要人物李敬泽、吴义勤、谢有顺。谢有顺开玩笑说:你本来是来见麦家的,顺便还见了我们三个,真是买一送三。”

  今年五月,陈河去美国看福克纳在密西西比州的老家,福克纳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写作,得了诺贝尔奖之后也是这样。“我看到在他工作间的外面的墙上挂着他说的一段话,说写作是一件孤独寂寞的事情,没有人能够帮助你。但写作也不是一件与世隔绝的事情,像他自己每天要见很多人,和世界各地都有联系。他说写作的微妙之处就是处于‘孤独寂寞’和‘与世隔绝’这两种状态之间。离开密西西比州的福克纳故居已经有些日子了,他的那段话我一直还在心里琢磨。也许其他的写作者也应该琢磨琢磨这句话。”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