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张季鸾的情谊:互为知音共同抗日
一次,名记徐盈、子冈要离开《大公报》去延安。周恩来特意派人将他们叫来劝阻,强调在《大公报》工作的重要性,并对徐盈等人说:“做总编辑,要像张季鸾那样,有优哉游哉的气概,如腾龙跃虎(一作游龙飞虎),游刃有余。”
1937年“七七事变”后,张季鸾预料上海必将失陷,决定增出《大公报》汉口版,“以树立战时言论之中枢”。“八一三事变”后四日,仅率两位同人,冒险离沪,“舟车毛驴,病不辍行,兼程抵汉”,终于在9月18日创刊《大公报》汉口版,并独立主持该版言论。
1937年12月,周恩来直接领导的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成立。1938年1月11日,中共也在汉口创办了《新华日报》。
从此,张季鸾和周恩来有了密切交往。
互为知音
协力议政参政共同抗日
国民参政会于1938年6月17日成立,中共方面有7人当选为参政员,即毛泽东、陈绍禹(王明)、秦邦宪(博古)、董必武、吴玉章、林祖涵(林伯渠)、邓颖超。一向低调不参加任何党派和组织的张季鸾,竟然也当选为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周恩来领导的《新华日报》,立即派记者采访张季鸾,他发表谈话说:“民国元年以来,我几次被推为参政一类职务,都却而未就。这次参加国民参政会,是因为国难深重,义不容辞。”
在重庆期间,为了推进中苏邦交,国民政府计划重新派遣驻苏大使。周恩来得知消息后到张季鸾和于右任寓所拜访沟通,协力推荐中共认可的邵力子出任。张季鸾利用担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的身份,联合于右任等,全力向国民政府推荐邵力子是最佳人选,可以设法争取苏联更多的援助。
1940年5月15日,周恩来、张季鸾等参加重庆各界欢送邵力子赴苏大会。翌日,张季鸾还在《大公报》发表了《送邵大使赴苏》社评。邵力子到莫斯科就任后,多方努力,苏联援华的军械物资源源运回国内。
1938年12月,国民政府搬到重庆。当时,这座陪都,集中了大量的国民党高层人士、民族资本家和知识分子。周恩来花费许多心血与他们接触和交往,经常和民主人士聚会座谈,多次到康家,看望于右任、张季鸾、邵力子,就抗战问题交流意见。他的坚持抗战,战则存,和则亡,国共联合抗日的思想,深得这三位老先生的赞赏。张季鸾也经常到周恩来的寓所拜访,了解中共和八路军、新四军的消息,他们的关系更加密切,互为知音。
“同心协力”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发布命令,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取消其番号;将“新四军”军长叶挺“革职”,并交“军法审判”。同时,要求各报刊登国民党中央军委的“通令”。
张季鸾在1941年1月21日《大公报》刊登社评,不仅通篇不见“叛军”、“叛变”等污蔑性词语,而且更可贵的是,赞赏中共在西安事变中的大局意识,指出:“在信守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原则下,任何党派的政治主张或因求治之急而近乎激烈,非但可谅,也且可敬……”这不仅为中共开脱,最后还请求宽大处理叶挺。
1941年4月,《大公报》获密苏里新闻学院奖。5月15日,重庆新闻界在公民党中央礼堂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会。周恩来派人以《新华日报》名义赠《大公报》及张季鸾一副贺联“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还有一条幅:“同心协力”。这可以说是对张季鸾及其《大公报》中肯的评价。
团结抗战
张季鸾刊登周恩来来信
《大公报》重庆版创刊后,张季鸾因肺病时轻时重,逐渐将编辑业务交给王芸生处理。不料,王芸生写的一篇《为晋南战事作一种呼吁》,综述了日军对八路军的种种说法,然后指责:“现当晋境敌军求逞之际,近在咫尺的十八集团军,岂能坐视敌军猖獗而不抗?岂能坐视国军苦战而不援?”
正在重庆的周恩来看到《大公报》社评后,十分重视,当晚亲笔给张季鸾和王芸生写了一封长信,信中除了驳斥日寇的谣言外,还一层层解释《大公报》对八路军的误会,进一步阐明了十八集团军的抗战业绩和中共团结抗战的诚意。
正在汪山养病的张季鸾收到周恩来的来信后,在《大公报》全文发表了周恩来的来信,公布来信的版面并以“敌所欲者我不为,敌所不欲我为之”作为眉题。
同时,张季鸾还发表了他撰写的长篇社评《读周恩来先生的信》,说道:“最好毛泽东先生能来重庆与蒋委员长彻底讨论几天,只要中共对于国家前途的基本认识能真实成立、一致谅解,则其他小问题皆不足障碍合作,而这种团结抗战的新示威,其打击敌人的力量比什么都伟大。”
毛泽东读到《大公报》刊登的周恩来这封信和张季鸾的社评,曾对周恩来说:“你的信和《大公报》的文章,我都看了,很有意思,你那封信写得很好。”
季鸾去世
周恩来吊唁称颂国士精神
张季鸾在1941年9月6日去世后,在重庆的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当即发来唁电:
季鸾先生,文坛巨擘,报界宗师。谋国之忠,立言之达,尤为士林所矜式。不意积劳成疾,遽归道山。音响已沉,切劘不再,天才限于中寿,痛悼何堪。特此驰唁,敬乞节哀。
9月26日,《大公报》社暨中国新闻学会和重庆各报联合会在国民党中央礼堂举行公祭张季鸾大会。周恩来、邓颖超亲自前往吊唁,还送来了挽联:
忠于所事,不屈不挠,三十年笔墨生涯,树立起报人模范;病已及身,忽轻忽重,四五月杖鞋矢次,消磨了国士精神。
周恩来领导的中共机关报《新华日报》也于9月26日发表短评,题为《季鸾先生对报业的贡献》,高度评价了张季鸾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