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77岁倪匡大笑现身书展 自称不敢约金庸怕被拒绝

2012年07月23日 08:19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77岁倪匡大笑现身书展自称不敢约金庸怕被拒绝

  “哈哈哈哈!”

  未见其人,先闻其笑。

  倪匡的笑,干脆利落,总是连笑四声,像是武侠小说中的人物。

  77岁的倪匡,拄着拐杖,圆鼓鼓、颤巍巍地从幕帘后走出。

  这是香港书展“香港小说跨媒体创作大奖”的发布会,倪匡,是该活动的主办方香港小说会的永久名誉会长。

  老头鬼马,一上来就开玩笑。

  “我老了,连身上最硬的地方,都不行了。”现场一片窃笑,倪匡却一脸正经,“是牙齿。”

  卖萌。 “被(金庸)拒绝会伤心的哦”

  “喝酒配额、抽烟配额、泡妞配额、写作配额,全预支了,只剩下吃,于是身材像吹气球似地鼓起来。哈哈哈哈。”倪匡喜欢穿白衣白裤,坐在沙发里像尊欢乐佛。不羁开怀的表情活灵活现。

  主持人问他近日身体如何,他开怀大笑,答非所问地说自己心情不错。

  “我经常和金庸、蔡澜聚餐啊,我们在一起,什么都谈,就很开心,金庸最可爱处当然是他学问大,就跟‘十万个为什么’似的,什么都懂。”

  明明把读者逗得前仰后合,倪匡却非说自己是个矜持的人,“每次都是金庸约我,我从来不会主动去找金庸吃饭。因为他是大名人嘛,我怕他太忙没时间,被拒绝会伤心的哦……”

  4月16日,蔡澜在微博上传了一张名为“查先生和倪匡”的图片,照片里,金庸正用鼻子嗅着碗里的美食,一脸陶醉,倪匡在旁边,眼巴巴地望着,“他们都不给我吃啊,觉得我这么老,这么胖,要得糖尿病的,哈哈哈哈。”

  “甚惆怅。”倪匡接着幽幽地怨念了一句。

  这三个字,是倪匡在前段时间的微博里发过的,当时还引发了众网友模仿造句,酿成“惆怅体”。

  现场效果立竿见影,立刻被“90后”惊呼为卖萌,“倪大爷,你敢再可爱一点么!”

  写书。 唯一一部爱情小说出了新版

  《呼伦池的微波》,是倪匡在1957年创作的小说处女作,也是他创作生涯中唯一一部爱情小说。

  在这次香港书展上,《呼伦池的微波》出了新版。

  “在这本小说之后,为了赚钱,我就开始写大量的武侠小说和传奇小说,后来又写了大量的科幻小说和电影剧本。”自此之后,倪匡再没有写出相同风格的作品,《呼伦池的微波》,就变成了“孤本”。

  “这是我22岁时写的,都是长句,几乎每句都是四五十个字,我现在看了都哈哈大笑,甚至直打冷颤!”倪匡自嘲,“我这么率性放任的人,竟然也有过文艺腔,十足是文艺青年嘛!”

  倪匡写了三百多本小说,六百多部剧本,自称“自有人类以来,汉字写得最多的人”。

  “我一向思路敏捷、言语风趣,小学时老师评语已是如此。不过,书是不会再写了,没有这动力了,就是不等这钱用了,哈哈哈哈。”宣布封笔的倪匡,认为自己的欣赏能力高过创作能力十倍,“余华、贾平凹、王安忆都很好啊,我也早听说麦家的小说好看,但不知道好看到了这种程度。”

  倪匡极喜欢韩寒的杂文,“他曾亲手交给我他的小说《三重门》。郭敬明也送给我他的书,还是精装孤本。”

  “他们能如此受青少年欢迎,必有道理在。至于代笔等等,好像和读者没有关系,读者只要作品好看,作者的名字有啥作用?”倪匡疑惑地摇摇头。

  瞧这一家子

  现在的倪匡,退出江湖,自得其乐。

  香港人说起他,已经是“亦舒的哥哥,倪震的爸爸,周慧敏的公公”。

  而在过去,他是倪匡,是写“卫斯理”的大作家,亦舒是“倪匡的妹妹”,倪震是“倪匡的儿子”。

  对这种转变,他现在一点都不以为意。

  “我很懒,不喜欢主动联系人。”所以,前不久,儿子倪震、儿媳周慧敏给他庆生,也是“他们主动要办的”。

  儿子倪震,才华横溢也风流倜傥。他是李嘉欣的初恋。李嘉欣获得港姐那年夏天,18岁,便赴太平山顶与24岁的倪震共进烛光晚餐。

  两年前,倪震和周慧敏的“结婚门”,让不少人记忆犹新。

  采访倪匡,他力挺儿子:“香港媒体对他有些不良评价,那是平凡的人对他的嫉妒,小人物心理,已经到了神经错乱的地步。我看到一些评价觉得很好笑,前一阵子他和周慧敏的婚事,一个报纸标题是‘民反对’,奇怪了,结婚也要全民投票吗?分明是嫉妒。不过也好,不遭人嫉非人才!”

  倪匡的妹妹亦舒,那个和倪匡、金庸并称为“香港文坛三大奇迹”, 早已定居在加拿大温哥华,离婚再婚,中年得女,幸福美满。

  而倪匡说,自己和亦舒“已逾二十年未通任何音讯”。

  这真是神奇的一家。

  本报记者 王湛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