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剧称霸荧屏几成定势?钟馗玩iPAD济公谈恋爱
美剧《The Newsroom》(中译:《新闻编辑室》)近日成为热门,其中出自某电视台高层之口的一段台词颇为经典:“应该让内容掌控收视率,而不应该让收视率掌控内容。”
反观国内,收视率的压力逼得电视人以“眼球”去选择内容。7月21日,在北京暴雨灾害中溺水身亡的“广渠门车主”遗孀做客湖南卫视《完美释放》,一档减压类节目。在“佩服”湖南电视人反应及时的同时,质疑“媒体在消费苦难”的声音更加强烈。收视率之外,媒体是否应该有最基本的人文关怀?稍早前的欧洲杯期间,广东电视台的“比基尼小姐播报天气”引来嘘声一片,媒体的底线到底在哪里?归根结底,都是收视率闹的。
电视剧同样如此,老老实实说事、正正经经写人的剧越来越没市场了,想要出位,必须是两极的戏:要么是精品,要么是雷剧或狗血剧。成为前者是难上加难,沦为后者则简单易行。《女人的颜色》、《天涯明月刀》、《胜女的代价》等,各种穿帮、弱智、“挂羊头卖狗肉”等,多到让媒体不屑置评,然而却都有着不错的收视,“成本小、周期短、制作糙”却换来了“高收益、高收视”。另一部恶俗之作《穆桂英挂帅》再次引发了改编经典与糟蹋经典的讨论。有建议直接将剧名改为“穆桂英先恋爱后挂帅”。全剧40集,30集是讲穆桂英各种痴傻呆萌、如何倒追杨宗保,5集的戏份拌嘴,还剩下5集集合所有的战争、历史和其他人物的戏。如此鬼扯情节确实适合某些观众,该剧收视顺利挤进前三。
而接连三部在题材上有所拓展、受到业内好评、创造社会话题的剧目《青瓷》、《浮尘》和《时尚女编辑》都遭遇收视滑铁卢。对于《青瓷》和《浮尘》,或许是大格局下的小故事讲得并没有很圆满很抓人,再加上题材有点远离主体观众(传统上是指45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性)生活,收视率低迷徘徊。但两部剧集对当下社会的白描、对人性的反思、对敏感地带的触碰让业内很是推崇。刚刚收官的《时尚女编辑》看似描写时尚圈,实则再接地气不过,既无初混时尚圈的“灰姑娘”与“高帅富”上司偶遇、相恋的童话故事,也无透出对高端奢侈品的艳羡,而是北漂一族辛苦打拼的真实经历。在“7月华语荧屏”几位剧评人的评选中,《浮尘》与《时尚女编辑》名列前两位。但正是因为相对真实、不狗血、没有刻意设置极端的矛盾冲突,习惯“重口味”的传统观众觉得寡淡了。
主体观众和主流观众的分化日益加剧;收视率已不能代表主流人群的喜好和品味。
值得关注的是,这三部戏的网络点击率却都是超高。《时尚女编辑》在乐视网上线后迅速被追捧,剧榜日排名和周排名已领衔今年的精品大剧《甄嬛传》。对于很多年轻的小白领来说,他们不仅向往了解动辄与名牌、新品、名利挂钩的时尚圈,或许更愿意看到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时尚人士被拉下神坛。
《时尚女编辑》收视率与点击率的两极反差恰恰说明:主体观众和主流观众(泛指掌握话语权、有消费能力的社会中坚人群)的分化日益加剧;收视率已不能代表主流人群的喜好和品味,能否考虑引入另一套针对主流观众的参考标准,如有媒体人提出的“有效广告收视样本户”;有数据显示,北京地区的开机率从三年前的70%下降至30%,且多为45岁以上人士;如何吸引主流人群重回电视机前?
另外,电视台目前仍是电视剧的重要播出终端,照此趋势,愿意认认真真做戏的人将越来越少。如有捷径可走,为何还要做艰辛的探路者?那么,网络视频也将面临无好剧可播,主流人群到时只能去追美剧、英剧了。
“口碑好,点击率高又怎样,小数点前面的阿拉伯数字是真正的压力。”“电视剧已经到了不雷不行的地步了吗?”这是某电视台购片人员的心声。单一的收视率标准传达给业内的导向不言自明。本周,湖南卫视和江苏卫视直接上演雷剧火拼:《钟馗传说》PK《活佛济公》,钟馗玩起了iPAD,唱起了卡拉OK;济公谈起了恋爱……不知本周收视率表现是驱鬼除妖的“穿越的神”厉害,还是惩恶扬善的“搞怪的僧”高明。雷剧称霸荧屏,而说人话、演人事的剧只能是“望雷兴叹”。雷剧可有,但若成主流则必有隐忧。切莫让“雷声大、收视高”的荧屏趋势禁锢了有想法、想探索、愿尝试的有责任心和理想的从业者。
冯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