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新印象:从凋敝到复兴 非遗保护走过启蒙期

2012年08月06日 12: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北京8月6日电 题:从凋敝到复兴非遗保护走过启蒙期

  中新社记者 应妮

  夏日的一个夜晚,恭王府百余年的戏台上,湖南昆剧团的年轻演员刘瑶轩将一出常见的《山门》演绎得高潮迭起——凭借过硬的腿功,他金鸡独立十多分钟摆出十八罗汉众生相:举杖罗汉的挺拔;降龙、伏虎罗汉的雄霸;大肚、长眉罗汉的诙谐;思考、观书罗汉的文静;擎天罗汉三起三落的高难动作皆令台下观众如痴如醉。

  在业内,湘昆以其武生戏著称,此次受邀来北京参加“2012年恭王府非遗表演周”,让观众体味了完全不一样的昆曲:原来除了《牡丹亭》等经典文戏之外,昆曲也有如此热烈火爆的一面,一如湖南的小红椒般呛口而辣爽。

  可以说,湘昆的发展正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缩影——从凋敝到兴起。

  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年前,还是一个念着不太顺口的新名词,十年后,它在中国几乎已经家喻户晓。

  截至2011年,中国共有昆曲、古琴艺术等29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7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

  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马文辉介绍,中国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基本形成。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共收集珍贵实物和资料29万件,普查文字记录达20亿字,拍摄图片477万张,普查资源总量近87万项。“目前主要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的整理利用工作,对第一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进行系统化整理研究”。

  在他看来,促进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为此,至2011年,文化部已命名公布了三批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2008年起,文化部按每人每年8千元人民币的标准对他们开展传习活动予以资助,2011年起补助标准提高到1万元。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邱春林直言,中国对非遗保护的启蒙期已经过了,现在应该属于巩固期。最令人欣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已于20011年施行,让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上有法可依的道路。

  面对非遗保护的原地保护方式与加速城镇化之间的矛盾,他指出这的确是中国转型期面临的客观存在。“中国是世界上农耕文明发育得最完备的社会,围绕着农耕文化,农村社会方方面面发展出高度文明,都是非常值得保留的;但是现在农村的青壮年抛弃传统文化比城里年轻人来得更快。人都离开了,怎么能保护非遗?这是目前非常突出的矛盾。”

  此外,如何通过技术共享更好地进行非遗保护也是当下需要厘清的。非遗保护的是个人利益?还是国家利益?虽然答案显而易见,但是很多非遗技艺,比如木雕在被定为国家级非遗后,在市场竞争当中形成了无形资产,价格很高,于是传承人只传给家人,社会共享的可能和技术民主的空间很小。邱春林认为,非遗文化要想传承得好,技术民主化程度一定要高,作为传承人,愿意公开自己的技艺,愿意公开面向社会招徒弟,而不能作为个人的知识产权。

  而对于当代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冷漠,邱春林反而认为不用太过担心,“很多老专家一说到年轻人不热爱传统,尤其少数民族地区女孩穿高跟鞋不再穿绣花鞋,男孩也不穿民族服装的时候都老泪纵横;但我相信假以时日,他们会对本土文化生命力有所认识。”(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