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侠前传3》首映夜枪案:电影到底有没有错
李 洋
电影《蝙蝠侠前传3:黑暗骑士崛起》首映夜,发生了针对电影观众的枪击案,让人震惊、愤慨和意外。这起枪击案是令人震惊的社会悲剧,也是历史上罕见的发生在电影院里的暴力犯罪。如果凶手不是疯子,而是理智清醒、道德正常的人,那么,笔者认为可以把这种犯罪叫做“奇观性犯罪”,那些无辜的死者与凶手没有任何瓜葛,他们为凶手追求的犯罪的奇观性付出了生命。
电影史上,这起事件与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组织的第一次放映造成的“火车效应”有可类比之处。1895年,当巴黎观众看到火车向着他们驶入银幕、驶向他们的身体时,吓得惊慌失措、落荒而逃。但在今天的丹佛,当荷枪实弹的凶手在放映厅从容地释放烟雾弹,向观众席扫射时,人们以为那是首映夜安排的特别节目。这两起事件都发生在电影院里,描绘了电影存在的这100多年的变化。100年前,人们害怕幻觉,电影与现实的高相似度让人深深感到不安。而100年后,人们热爱幻觉,沉迷虚假的暴力和奇观,甚至相信真实的枪杀暴行是电影和演出在现实中的延伸。这种变化,是人们评估电影与现实的尺度的转变。电影意味着奇观、幻境、无尽的梦。过去,人们以现实为尺度去制造电影,用肉眼的透视错觉创造火车进站的真实感,而今天,人们无尽地享受、使用、利用这个逼真的、充满想象力的高仿真魔术,并以电影的尺度去判断现实:争先恐后观看首映,误以为真正的暴力是虚假的炒作和作秀,或者,行凶者本人与蝙蝠侠的情节、人物之间有着某种不为人知的关系等。
如果说过去许多学者对好莱坞电影中滥用暴力、性、奇观和意识形态进行种种苛刻的批评,是因为他们对电影现状可能引发的现实充满顾虑,这只是一种对电影命运的预言性顾虑,但现在,这些苛刻的、预见性的、存在于尖酸刻薄的学者脑海中的想象,变成了血淋淋的现实。电影与现实之间尺度的变化,被电影《蝙蝠侠前传3:黑暗骑士崛起》首映夜的30多声枪响和12具尸体,摆在了眼前。
我们很难证明好莱坞电影与社会暴力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假设没有电影,这些暴力可能依然存在。但我们同样也很难证明电影暴力与现实暴力之间毫无任何关系。
电影史上的悲剧有很多,比如早期电影胶片材质易燃,而引发了多场电影灾难:1897年巴黎仁爱市场戏院的大火烧死170多名观众,1927年魁北克Laurier剧院发生火灾烧死了78个正在观看电影的孩子等。但这些“电影史上的悲剧”与丹佛枪击事件案有很大区别。丹佛枪案是电影悲剧与社会悲剧的一次聚合,是电影与社会中潜在的双重暴力的集中爆发。这意味着,它打开了哥伦拜恩中学枪击事件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向。作为一起事件,它除了让我们继续对暴力、青少年问题、枪支管理等社会问题展开追问和思考,还深深动摇了我们对好莱坞电影本质的信念。因电影而引发的社会暴力,丹佛枪案并非孤例。导演吴宇森的电影《英雄本色》在韩国上映后,导致许多青年模仿影片情节,韩国民众曾发起抵制该片的运动。美国影片《天生杀人狂》上映后,一对美国情侣模仿剧中人杀死了5人,导演奥利弗·斯通也因此遭到家属的起诉。这些事件都激发人们去思考电影暴力是否真的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据说,丹佛枪案导致原定在巴黎举行的首映礼被取消,片商决定删除预告片中一些关于枪支、暴力的片段和言论。从某种角度看,这相当于对好莱坞的电影本体提出了质疑:电影不再是与现实毫无关系的梦境,好莱坞能否继续心安理得地输出毫无节制的暴力想象。
没有哪一部电影的制作意图是鼓励犯罪,这样的电影也不会上映和产生影响。但好莱坞电影工业至少告诉人们奇观的重要性。诚然,媒体也许是渲染奇观的罪魁祸首,但好莱坞电影也参与了这种“奇观教育”。《蝙蝠侠》电影系列就展现了许多创造性的犯罪想象。至少,人们从好莱坞商业电影中了解到,犯罪只有富有奇观效果,才能发挥巨大的社会影响。在这个案件中,哪怕凶手没有模仿剧中人,并非沉浸于电影幻觉,但他把握了奇观性犯罪的威力,这包括对犯罪细节的策划和组织,犯罪时机和地点的选择,以及对延伸性社会效应的准备。正是在这一点上,好莱坞电影必须对其电影本体进行警醒与反思。
尽管我们热爱电影,但电影不会因为这种强烈的爱,就变得完全无辜。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