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揭开收视率造假途径:贿赂高层篡改数据
王建锋的爆料引发影视界“强震”。
近日,电视出品人王建锋在微博报料,称电视剧收视率存在“黑幕交易”,一年投资五千万就可轻而易举进全国前十。这个爆料立刻引起了影视界“强震”,昨日,记者采访到不少电视业内人士,获悉更多“黑幕”后的“黑幕”。
爆料:
一年投五千万 排名就可进前十
王建锋发表数条微博爆料,称其所在公司与新疆卫视合作《热播剧场》后,不断有电视研究机构要与其合作,以推广费换取收视率,“只要交钱,就可承诺用特殊手段提高栏目收视率,一年只需5000万元便可进十强。如果是想要单部电视剧达到高收视率,如1.4%,每集剧的推广费用为6000元;如达到1.4%及1.4%以上,每集剧的推广费用封顶为7000元。”
随后,他再次晒出了数十页的资料,揭开了国内收视率造假这层“遮羞布”。资料中,除与数据公司交易的合同文本外,还有欲与他们交易方的合同。
卫视知情者:
收视造假已形成“产业链”
虽然昨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多家卫视的宣传组负责人纷纷撇清自家卫视,称从未涉假。一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坦言:“电视台并不会亲自出面去买,而是通过‘中间人’——一些所谓研究机构,品牌推广公司或顾问公司来操作。由此构成一条打通‘电视台—顾问公司—样本户’的造假产业链。”
湖南卫视制片人张一蓓说,《天天向上》筹备时,也有某公司通过同行来问她,称只要付钱,可以把收视率提高到任何想达到的效果,被她拒绝,“这个比潜规则更恶劣,就是拿钱来购买,就是违法”。
资深电视人:
揭开收视造假的“三大途径”
如果电视台真的向所谓的电视研究机构交了钱,收视之“假”又如何制造?上海资深电视人,曾出版《电视台长》一书的作者湘人李昨日向记者揭开了收视造假的“三大途径”——
“第一种途径:通过行贿收视率调查公司的关键高层人物,直接进入到数据库篡改数据;或选择有偏向性的样本户;第二种途径:通过雇佣私家侦探或者安排专门人员,对收视率调查公司样本户维护的工作人员跟踪,摸清楚样本户的所在地,继而与样本户沟通,进行暗箱操作;第三种途径:通过收视率调查公司公布的技术指标,判断并锁定样本户的大概分布地区,然后针对可能存在的样本户地区进行大肆的广告宣传,通过购买社区媒体(如灯箱、信箱、电梯、门口广告位),精准地达到影响样本户的目的。”
影响巨大
收视率造假 观众最受害
“收视率造假”事件持续引发热议,有网友认为这事和普通观众关系不大,但不少业内人士受访时并不这么看。西北大学影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阿利教授坦言:“收视率造假,最终受害者是观众。”
崔永元曾说过“收视率是万恶之源”。由他主持的《实话实说》的无奈谢幕,就和“收视率”有关。前日,崔永元发微薄支持王建锋:“当事人王建锋讲述收视率可以花钱买高的黑幕,希望司法介入。早该介入了!”
就此,张阿利教授提出,电视台看重收视率是为了抓住广告客户,广告客户直接影响电视频道的经济效益,“一个优秀的栏目,可能会因为假的收视率销声匿迹,一个缺乏内涵的栏目,也可能会因为假的收视率占据了黄金时间,垄断观众视线。而造假的电视台和栏目也会付出代价,一旦被揭露,将让其品牌声誉受到致命打击。”
出路何在
吁设监管方 提升公信力
王建锋的爆料让央视索福瑞成了漩涡中心,作为国内垄断收视调查行业的机构,索福瑞4日、6日连续发表声明,表示“正收集相关证据,将于近日对涉嫌犯罪的个人及机构启动司法程序”。
但索福瑞一方的表态显然并不能解决国内如今的收视率乱象,张阿利教授认为,如今国内收视率评判体系存在漏洞,“国内从事收视调查的央视索福瑞在全国只此一家,它既是游戏的参与者,又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并是利益的获得者,一家独大,这样得来的数据,其公信力本身就值得商榷。”张阿利认为,“评价体系不能只靠数字,而应更客观科学,考量相关栏目的收视影响、文化品位,并且设立类似‘银监会’‘证监会’的第三机构,进行监管,而不能只靠行业自觉和政府监督。” 记者孙欢 实习生赵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