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2012上海书展15日揭幕:低碳环保无处不在

2012年08月15日 10:57 来源:上海青年报 参与互动(0)

  2012上海书展今天将隆重揭幕。本报记者昨天实地探访书展现场发现,作为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上海书展,今年书展在布展上做到了“体量虽大,浪费却少”,“低碳环保”的举措无处不在。而另一方面,“证件追溯制”也确保了书展工作证件不流入“黄牛”手里,这也给“黄牛”造成了沉重打击。

  记者 郦亮 实习生 姜资英 本版摄影记者 丁嘉 制图 俞霞

  布展:

  材料循环使用,提倡低碳环保

  今年上海书展决意向浪费说“不”。本报记者昨天中午赶到上海展览中心,提前探访上海书展时发现,“低碳环保”正日渐成为书展布展的主题。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营销部门的陆先生告诉记者,这次交大社展台的所有书架都是第二年使用了,“我们去年定做这批书架时就是考虑要循环使用。这样既节约成本,又比较环保。”

  记者在采访时看到,除了新开辟的“理想书房”展区使用的是簇新的书架之外,整个书展现场,很少看到有新材料的大规模使用。上海书展布展负责人汪耀华昨在接受本报采访时透露,书展去年定制了一批书架、标识、门头和一览表指示牌,这些布展用品全部设计成可灵活拆卸,并经久耐用。

  所以今年书展布展全部都是“旧物新用”。“我们给这些布展材料设计的寿命是每年折旧率30%,这样至少可以用上三年。”材料循环使用的一个好处是,记者在现场明显感到过去新材料散发的刺鼻气味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柔和清新的气味。

  如此一来,不仅“低碳环保”,书展的整个布展成本也大幅度下降。汪耀华告诉记者,虽然书展每年都有一些别出心裁的设计,但制作和布展的费用却是每年都在下降,像制作门头、各类标识的花费,就下降了20%——30%。这些当然都是一次性投入,多年循环利用的结果。

  此外记者在现场也看到,各类环保创意在本届书展可谓无处不在。有的展馆设置了纸质的环保凳,不仅轻便而且扎实。而对于像上海书展这样的文化盛会而言,“低碳环保”不仅体现在布展,也体现在阅读方式。

  记者了解到,除了电子书,今年书展还将现场展示3000本电子杂志,而主办方打出的口号就是,电子阅读不仅仅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低碳环保的绿色阅读方式,因为电子阅读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将纸质图书对木材的消耗降到零。

  安保:

  “一人一证”,“黄牛”无法钻空

  昨天下午四点,本报记者再次来到上海展览中心。按照往年的规律,这应该是上海书展第一批“黄牛”现身的时刻,他们总是趁着书展售票处尚未开始售票,而抢先向市民兜售。但是昨天记者却发现,今年的“黄牛”比往年少很多,而且气势似乎也很低落。

  在展览中心的延安中路进口,记者遇到一个面熟的“黄牛”,此人去年也曾做书展的“生意”。“今年也不知怎么回事,门票很难收,连入场证件也收不到,没有票源,这生活就没法过了。”

  该“黄牛”所说的“门票”,大多就是书展组委会所发的赠票。一些赠票有余的人,会将这些票以三四元卖给“黄牛”,“黄牛”再翻一番多卖给观众。而所谓“证件”,也就是组委会给书展参与者制作的“工作证”、“嘉宾证”、“记者证”等,这些证件可以无限次进出上海书展。因为是无限次的,所以“黄牛”收购的价格也略高,一个证可以卖到五六十元,“黄牛”一般以七八元一人的价格,将观众带到场内,再收回。

  “黄牛”只知今年他们上海书展的日子“难过”,却不知书展组委会已悄然启动了应对之策。记者了解到,为了防止更多的赠票流入“黄牛”之手,这次书展控制了赠票的总量。此外,更关键的是,组委会加强了对进出证件的管理,实行更严格的“证件追溯制”。

  昨天书展西一馆入口处的一个保安师傅告诉本报,今年书展证件将实行“一人一证”。保安师傅透露,验票机上有一个摄像头,持证者第一次进入即被拍照,当该证第二次被使用时,如果持证者和屏幕上显示的照片不是同一个人,那证件就会被当场没收。“今天安保部专门开会,强调了必须执行‘一人一证’,坚决不放松。”

  一旦证件被没收,“证件追溯制”将立即启动,可以找到证件的所有者,并采取相应措施。记者了解到,组委会对证件都进行了登记,每张证件都有编号,这也确保可以“追根溯源”。记者在探访中注意到,因为今年加强了对证件的管理,所以很多书展工作人员对自己的证件都看护有加。一位出版社编辑告诉记者,最怕的就是丢失证件,到时要说清楚就有点麻烦。

  记者另悉,今年书展安保力量也空前加强。加上保安、公安、志愿者,将有数百人在场内维持秩序。而针对本报此前反映前几届书展“雅贼”猖獗的问题,今年组委会增派了“便衣”力量,专门应对“雅贼”问题。

  》名家对话

  孙颙:上海是写作的“富矿”

  本报讯记者郦亮作为本届上海书展的一项重要内容,2012上海国际文学周和书香·上海之夏名家系列讲座昨天先期启动。在首场活动中,上海著名作家孙颙和陈丹燕展开对谈,他们最近分别出版了关于上海历史文化思考的作品。孙颙表示,虽然很多人认为农村题材的作品好写,但他却认为作为一座独特的城市,上海是写作的“富矿”,“上海的故事多得不得了!”

  陈丹燕最近写了一部虚构和写实掺杂的奇特作品《成为和平饭店》,通过对见证者的采访,描述了和平饭店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变迁。孙颙笑言,陈丹燕的厉害就在于“把别人的故事写出来,再给别人看,还向别人收钱”,而这个本领是很多作家不具备的。作为一个在上海文坛风格鲜明的作家,陈丹燕至今的很多作品都来自对于当事人的采访。

  当然,这种写作的方式,也让陈丹燕的作品出现了一种虚实混杂的特殊文体。昨天主持对谈的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就直言,在一个作品中,虚构占一部分,非虚构又占一部分,“感觉有点怪怪的”。对此,陈丹燕解释说,这种写法确实充满了矛盾,“和平饭店的故事确实需要历史描写,但这样的话,我所采访的人物就没办法放进去。”所以可以说,这种特殊文体的出现也是必然,“我要像历史学家那样研究,像新闻记者那样讲究准确,像小说家那样去描绘。”

  孙颙这次出版的小说《漂移者》写的是上海女子和外国人交往心态的变化。孙颙是陈丹燕在华师大中文系就读时的学长,他和陈丹燕一个共同点就是几十年从来不曾放弃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写作。

  孙颙昨天说,上海人的特质中包括一些名为精致、细腻和温婉的东西,而作为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上海的每一栋小楼里都有一个故事。“有的人说城里写不出好故事,农村故事多,但是上海人的故事写都写不完,这座矿非常丰富。”也因此,年过半百的这两位作家都表示,他们会继续对上海的描写,这不仅是一份责任,也是他们真正的兴趣所在。

  》今日看点

  ●9:00-9:30王文娟、裘锡圭、苏童、于丹等出席2012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开幕式,中心活动区。

  ●11:45-12:45 40/60/80后——周克希、陈子善、刘观德、毛尖、小饭与读者见面会暨新书《周克希译文集》、《永远和三秒半》、《兵败沙家浜》、《小辰光,在康桥》签售,中心活动区。

  ●14:00-16:00上海国际文学周/书香·上海之夏名家新作系列讲座:曹景行VS陈丹燕“非虚构的上海——历史故事的血与肉”,上海图书馆(正门)四楼多功能厅。

  ●14:00-16:30王安忆、莫言、刘震云、毕飞宇、陈思和、曹可凡亮相“书香中国”阅读论坛:文学创作与阅读生活——茅盾文学奖得主四人谈,友谊会堂3楼。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