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声音” 逆袭没落选秀:将音乐节目拉回正轨
“又到周五了、又可以看‘好声音’了,杨坤今还会说‘32场演唱会’吗”……在2012年的夏季,对中国观众来说,有伦敦奥运会,还有《中国好声音》(以下简称“好声音”)。下至十岁孩童,上至花甲老人,都已被“好声音”的魔力所吸引。上溯这种“全民狂欢”的现象,应是2005年夏季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那一届的三甲是李宇春、周笔畅和张靓颖。
有人将“好声音”的出现形容为“中国选秀进入大片时代”。的确,“8000万的制作费用、四位重量级评委、经验丰富的幕后团队、精心筛选的学员”,这是“好声音”这部大片能够出位的前提。
现在的电视节目想满足所有观众确有难度,“众口难调”已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而“好声音”却成为今夏雅俗共赏的音乐盛宴,成为同类节目中的“黑马”。细细想来,它的走红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先说“意料之外”:今年选秀节目(“好声音”的定位是音乐评论类节目,但观众更习惯于把它归类为选秀)内外交困的一年。“内”的问题由来已久,歌唱类选秀在国内历经近七年的发展,最闪亮的仍是2005年那届,随后几年都处于疲软状态,尤其选手水准逐年下降。群台效仿、同质化竞争不断引发恶性炒作,即便像“超女、快男”越举办杂质越多,不像当初那么干净纯粹,因此在可看度和期待值上大打折扣……“选秀”二字传递的负能量远远多于正能量,节目的急速衰落加重了观众的审美疲劳;“外”则是在规范娱乐节目的政策环境下,舆论风向标并不看好这类节目。但仍挡不住数家电视台的热情,在前期宣传中有多档节目均主打“盲听”,宣称“无门槛”,其中也包括“好声音”。“又是同质化,还能玩点别的花样吗?”质疑声是当时的主流。
但“好声音”却偏偏在夹缝中创造了电视史上的一个奇迹,给所有不看好它的人一个惊喜。有人将“好声音”的出现形容为“中国选秀进入大片时代”。的确,“8000万(有待证实)的制作费用(等于重金投资)、四位重量级评委(等于大腕主演)、经验丰富的幕后团队(等于专业的班底)、精心筛选的学员(等于群演也很专业)”,这是“好声音”这部大片能够出位的前提。
“好声音”的标准是唯一的,就是一副好嗓子,而不管选手的身份背景如何,专业的、草根的、默默无闻的、小有名气的、选秀新面孔、选秀“老油条”,只要你有好声音,尽管来参赛。
以往选秀节目拼命在强调选手的非专业性和草根特色,后又因真草根难寻再去制造“伪草根”,一旦被揭露,节目的公信力大打折扣,负面声音随之而来。但“好声音”的标准是唯一的,就是一副好嗓子,而不管选手的身份背景如何,专业的、草根的、默默无闻的、小有名气的、选秀新面孔、选秀“老油条”,只要你有好声音,尽管来参赛。这样就避免了对该节目引发太多负面争议,否则观众会过多地将目光停留在挖掘选手背景身世上。
从播出的五期节目看,“好声音”确实做到了。每一位登台的选手,无论样貌气质如何,但都有着一副无可争议的好嗓子。节目回归到了音乐类节目的本质——“好声音”。“超女、快男”为何逐年衰落?编导们在创意环节上没少花费心力,无奈选手唱功一年比一年下降成为致命软肋,大多只是靠着所谓的“粉丝”支撑着残留的人气。
上升到更深层面,“好声音”给予学员平等的机会、老师给予学员尊严,以往的选秀,选手是被动的,评委是苛刻的。“好声音”完全是“逆袭”出位,刘欢、那英、哈林、杨坤四位大腕老师是要被选手挑选的;他们的态度是温情感性的、言语是充满鼓励的、提出意见时是委婉的。学员和观众感受到的剑拔弩张和小“毒舌”是四位大腕争抢学员时才会发生。
当然,一切的理念还需要节目形式来体现,“好声音”紧凑而不拖沓、感动而不煽情。如,第四期学员金志文在唱完《爱的痴狂》后表示要现场向女友求婚,节目并没有放大这一环节,而是反常规地戛然而止,将求婚环节放到了节目结束后的滚动字幕时段。
暮然回首选秀七年,“好声音”以一种“逆袭”并非延续强化“草根”概念、以一种和谐交流而非苛刻挑剔的方式让此类节目绽放了第二春。
《中国好声音》(以下简称“好声音”)在今夏的走红能如何感受到呢?它是办公室里同事间议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它是电视台同行间被指定学习的模本;它是广告商的宠儿,15秒单条单次硬广价格高达36万;它是收视率的赢家,同时段创下近3%的最高纪录。
为什么在“选秀将死”的大环境下,“好声音”能够突围成功?对选秀成功“逆袭”?何为“逆袭”,同为歌唱类节目,选秀强调的是草根,“好声音”欢迎专业;选秀中,评委高高在上,“好声音”中,老师们放低姿态;选秀重在“秀”,好声音强调的是“声音”。即便制作团队知道“好声音”不同于选秀,但始终无法说服所有人都保有乐观,节目宣传总监陆伟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那时最坏的打算是第一季可能亏本。
质疑1 在选秀没落的趋势下,为何仍坚持举办“好声音”?
解惑:音乐节目和选秀节目是两回事
观众很习惯于把《中国好声音》划归到选秀节目,陆伟默认如此但强调音乐节目和选秀节目是有区别的,而此前两类节目被做得越来越混淆,观众越来越不感冒,所以如果能有一档真正的音乐类节目,一定会有市场。
“音乐节目的市场非常大,是观众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但选秀不能叫音乐节目,它偏离了音乐的本质。选秀的成败,声音只是一小部分因素,选手的形象,引发的争议、聚集的人气都可能比声音更被看重。‘好声音’是一档回归声音本质的节目。‘好声音’的标准很纯粹、很唯一,希望观众看完后悦耳、养心。以往的歌唱类选秀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乱七八糟的东西太多,充斥着八卦、绯闻、炒作、造假,或许能满足观众一时的猎奇心理,但观众是有判断力的,长期下去他们会意识到这并不是他们期待的东西,选秀这条路逐渐越走越窄也是必然的结果。”
“好声音”将音乐节目拉回正轨,但和今年同时举办的《天籁之声》、《大地飞歌》等几档也号称回归音乐本质并且主打“盲听”的节目,或是和《声动亚洲》这档为专业歌手提供“回炉”舞台的音乐节目相比,“好声音”又胜出在哪里呢?
陆伟不想过多评论其他节目,但通过“好声音”的成功,陆伟总结说,“音乐节目呈现出的音乐效果是很重要的,有两部分组成,学员的好嗓子和现场的音乐设备,这两部分的投入都要很到位。第一期首播时的好嗓子,不夸张地说,是让观众惊艳的;‘好声音’的音响设备具体多少钱不太方便透露,绝对达到了一线大腕演唱会级别的音响。而其他节目对于声音的追求是有瑕疵的,尤其是对音乐设备的投入,这个是看不到的,很多节目是能凑合就凑合了。但效果差别大家也看到了。”
质疑2 如此大手笔的制作费用由谁投入?
解惑:打破了电视台和制作公司的合作惯例
对于坊间传闻的8000万制作费,陆伟表示有出入,因为“好声音”的后续投入是在不断增加的;另有传“好声音”因其高昂的制作费所带来的高风险曾难觅买主(该节目由星空传媒买下版权并制作,浙江卫视仅为播出平台),陆伟表示的确和其他台接洽过,但并不是因为风险高,因为星空传媒几乎扛下了所有的风险。
按照惯例,如果电视台购买制作公司的节目,一般是会一次性付给公司全部制作费,播出期间的广告营收全部归电视台所有,与制作公司无关。而“好声音”恰恰相反,制作费是星空传媒主投,浙江卫视也有部分投入,像户外广告、前期宣传等;广告收益方面,星空传媒和浙江卫视是分成模式,但要根据收视率的点而定,分为三个档次,收视率达到不同的点,分成比例是不同的。对于星空传媒来说,只有达到2%这个档次才会盈利。这就打破了以往电视台单纯地花钱买节目的模式,对于这种新模式很多电视台还不太愿意尝试。但敢于尝鲜的浙江卫视接招了。其实,对于这把几乎稳赚不赔的买卖,最坏的可能也就是,继《中国梦想秀》后,周五的黄金档又播出一档不温不火的节目而已。
但考虑到人的本性都是趋利避害的,星空传媒为何要主动承担风险呢?“如果采用惯例,电视台提供的制作费用是有‘天花板’的,我们是受到限制的。我们不仅想做到‘好声音’的水准领先国内综艺节目5-10年,还期待后面的第二季、第三季会更好。这样一来,制作费用除了很高之外,还需要不断增加,惯例的合作模式会让很多电视台一时难以承受。”
当然,“好声音”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们起初不敢对盈利抱有期望,第一季只要不亏就行,他们将“宝”压在了第二季、第三季以及后续产品的衍生开发,包括选手的彩铃、演唱会等。但第一季就这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地火了。
质疑3 广告如今多到见缝插针?
解惑:最初冠名商因不看好选秀中途撤资
《中国好声音》刚开始播出时只有两个冠名商,加多宝和娃哈哈。随着节目爆红,广告商接踵而至,导致现在除了中插的硬广外,还有各类形式的冠名和赞助商,主持人华少一时成了个“卖凉茶的”,必须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念完所有的广告,报品牌时练就了相声演员都比不了的“贯口”式。
但又有多少人知道这档节目原本的冠名商不是加多宝,而是一家全球知名的洗化品牌。由于经济形势下滑,整个的广告市场萎缩,该企业高层变动致使全球投放战略调整,或许如大多数人一样,新的高层并不看好“好声音”,四五月份时突然宣布撤资,这下打了星空传媒一个措手不及。冠名商撤出的话意味着一档节目面临着资金链的断裂。“我们的总监田明当时就说一句话,‘就算裸奔也要上’,这句话特别激励我们。”陆伟回忆说。幸运的是,合作方浙江卫视火速找到了加多宝的赞助,办事效率非常之高。
“15秒,36万”,这一天价数字成为目前同时段节目最贵的中插广告卖价。但广告就像把双刃剑,对制作方来说,广告是少不了的,它是一档节目不断加大投入、提升品质的前提保证;对观众来说,他们只愿意看到最精彩的节目。陆伟充分理解并表示力争做到两者间的平衡。
质疑4 四评委取代主持人?
解惑:华少“心灵鸡汤”的角色功不可没
微博上有这样一条调侃华少的段子:看《中国好声音》,发现华少只是个卖凉茶的,哈林才是主持人。相信不少观众会有同感,哈林庾澄庆充分发挥幽默天赋,那英、杨坤的真性情和插科打诨若说在意料之中,就连刘欢也放下“学院派”的架子,和其他三位互掐逗贫时并不处于下风。但四位老师营造出的整体的氛围又是融洽的、和谐的而有“笑果”的。
老师们如此给力的表现与制作团队当初的选择的标准是分不开的。“要是大腕,还要是彼此很熟悉的大腕,要有交集,要能产生‘化学反应’。刘欢和那英关系不错,最初定下的是他们,通过两位老师的建议和我们的筛选,确定了和刘欢老师私交不错的庾澄庆,又确定了那英的好朋友杨坤。他们就像美剧《老友记》中的关系,生活中、舞台上都是朋友,否则默契是演不出来的,也是事先排不出来的,观众现在看到他们越来越HIGH,完全是他们真性情使然,才能有这种效果。”对于评委喧宾夺主之说,陆伟毫不介意,“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评委成为节目的看点没什么不可以,我们不会去限制评委,他们之间随性自然的状态正是节目所需要的。”
而华少不仅要“卖凉茶”,还要“炖心灵鸡汤”,“中国人是情绪比较内敛的,但有很多学员的家长或亲朋好友表现出了激动的情绪;有的学员候场时比较紧张,上场后却有着惊艳的表现。为什么?这些抚慰选手情绪的工作都是华少在做,从某种程度上,他担当的的确不是主持人的工作,而是一个幕后工作人员的角色,但却是非常重要的。”陆伟认为华少其实很冤屈。
质疑5 高投入才有高产出?
解惑:高投入不一定高产出,但反之是必须
“国外购买版权、四位大腕加盟、专业幕后团队、天价制作费用”的“好声音”扔给了国内荧屏一颗“重磅炸弹”:节目就该这么做!
“如果我们想省钱省力,办法有的是,老师的椅子随便弄一把,现场架几个机位切换台即时切换都可以。但我们没有,椅子是从荷兰直接空运的(有消息说,每把椅子造假80万人民币),和原版《The Voice》是一样的;我们现场有26个机位,每期的节目是导演提供剪辑文案,由一个6人组的专业剪辑师团队在剪,这个工作量是非常大的。一般来说,国内综艺节目的导演和剪辑师是同一个人,我们不是。此外,还有我讲过很多次的一流的能开演唱会级别的音响设备。舍得砸钱只是前提,还要专业。在必须花钱的地方一分钱都不要省,在不该花钱的地方一分钱都不要浪费。”
但陆伟分享“好声音”的成功经验时认为,高投入不一定高产出,反之,想要做出好看的、有高产出的节目必须有高投入。
晨报记者 冯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