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史档案申遗 专家称是“大势所趋”
8月14日,游客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记者刘雅婧)“还原历史,以史为鉴。”8月14日,南京大屠杀史档案申请“世界记忆遗产”项目,由南京市政府对外宣布正式启动。
世界记忆遗产又称“世界记忆工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启动,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延伸,旨在抢救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使人类的记忆更加完整。目前,中国已有七项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去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又称江东门纪念馆)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捆绑申遗”,共有形成于1937~1948年间的5组档案,列入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分纸质、照片、胶片三类,以其权威性和真实性成功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为今年的再次“申遗”打下了基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原会长张宪文对记者表示,从“档案文献”到“记忆遗产”,体现出国民对历史问题认识上的提高。这不仅是历史档案文献的丰富,更由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档案”上升到人类的共同记忆财富。
从2000年开始,受政府委托,张宪文组织了民间100多位学者,耗时10年,遍访十个国家地区,搜集到民间存留的大量抗战双方和第三方国家的真实资料。近十年来,“拒绝遗忘”,搜集和还原“历史记忆”成为学界和民间的显学,张宪文介绍,以南京地区为例,过去仅仅作为“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的真实性物证、供学界研究的档案,进一步被推广向民间、上升至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整体记忆,这是“大势所趋”。
■ 申遗档案
5组列入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档案分别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珍藏的南京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的京字第一号证据的16幅日军暴行的照片;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舍监程瑞芳女士记载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日记;国民政府国防部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档案;南京市档案馆珍藏的南京大屠杀案市民呈文;江东门纪念馆珍藏的南京国际安全区委员、美国牧师约翰·马吉拍摄的有关南京大屠杀实景的原始胶片及摄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