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和追星成书展最大"功效" 作家必须是明星?
“我要在你平庸无奇的回忆里,做一个闪闪发光的神经病。”这是一个叫马良的人的名言,这句话,据说被当下许多年轻人,当做励志签名。
马良,当代艺术家。昨天他在上海书展的出场,更有范儿:黑色耳环,络腮胡须,下巴一撮胡子还扎着小辫儿,手臂上,隐约露出一小截文身,大热天,头上还包了一顶毛线帽。
马良的“移动照相馆”,已经在全国50多个城市往来,为几百个陌生人,拍下好玩的照片。而第一本随笔集《坦白书:献给用于直面幻想的理想主义者》,则坦白了更多奇思妙想。
以前,当我们去书展,原因很简单:买书。但现在,这个问题至少有三个答案:一、淘书,二、围观,三、追星。
刚刚考上大学的秦亦茹就是来追星的,排了半天队,终于要到了马良的签名,记者上去看了看:一个胖墩墩的自画像,旁边还写了三个字:神经病。
在平庸无奇的书展里,需要几个闪闪发光的明星。
于是,我们便在大大小小的书展里无数次重复看到这样的情景:在一小块嘈杂的空间里,学者与作家,走出“文坛”,走入“人坛”,与读者“挤挤”一堂。尤其当喜欢的作家出现,那一刻,书里曾看过多少遍的片段章节,都会暂时“失忆”。眼里,是他的衣饰、发型、谈吐,甚至是喝水的动作、撩发的幅度。
前天,当女作家毛尖穿着一件深V领黑裙,款款登上讲台,现场众人,皆被惊艳。黄昱宁感叹“转型了”,连远在国外的迈克,都在微博上转发评论。
真的靠写作为生的人犹如此,那些偶尔出书的偶像就更加让人惊艳了。
前面提过的马良,和李晓峰,是上海书展昨天下午两场新书签售的主角。
他们都和作家的身份,没什么关系,甚至还有点小众。但等候签名的队伍,一直排到了楼梯口,保安不得不扯着嗓子大喊:“队伍动起来,动起来!”
尤其是李晓峰,和文艺圈完全不搭边。他更为人所知的是另一个名字:sky。这个“魔兽”游戏的ID,被许多少年封为偶像。他曾代表中国队,参加了世界电子竞技大赛,拿了两次世界冠军;他把被许多家长视为“玩物丧志”的电子游戏,“打”到了国际舞台上。自传《当李晓峰成为Sky》,写的就是他的成长经历。
白T恤,牛仔裤,李晓峰这个“85后”男孩出现时,笑容灿烂,略带羞涩。虽然晚到了半小时,可浩浩荡荡的队形,直到他签完名,还舍不得散去。
高一男生谬逸之,排了半小时,终于拿到了签名。他说,sky从小家境困难,却还能坚持下来,让所有人开始正视中国电子竞技行业。“我没有他这么强大的意志力,如果我是他,可能不会坚持打游戏,而去打工。”
Sky的文字,朴实无华,却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如何坚持梦想,如何走自己的路。一位男生说,他是我的精神领袖。
可能,“精神领袖”是现在人追星的一个理由,然后变成这些领袖出书的一个理由。所以,有一个事情的顺序改变了,以前是:写书→成为精神领袖,现在则是:成为精神领袖→写书。
虽然这是个很难说出好坏或对错的事情,但作为热爱传统文学的一份子,记者还是觉得,这对于以码字为生的人不是很公平。在这个传播方式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年代,“作家”必须是“明星”,“先包装人,再包装书”这样的逻辑,难道真的会成为年轻一代认为的理所当然吗?
记者 马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