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汉学家顾彬:中华文化是永恒的传统价值
(记者 路明)沃尔夫冈·顾彬教授是德国当代著名汉学家、翻译家、作家。作为一名学者,他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与文字打交道,可以说,他的生活中不可一日无书。他家里拥有很多藏书,在波恩的办公室宛如一个“书的王国”。他利用一切时间读书,在飞机上读,坐火车时读,散步时也读。
顾彬于1945年生于德国下萨克森州策勒市。在大学时他开始学的是神学,后来读了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英译本和德译本,被“惟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话深深吸引,于是决定放弃神学转学汉学。他认为,这句话牵涉到一个哲学上“不在场”的概念,描述了一种物留人去、物是人非的境界。事物可以相遇,比如长江流向天际,而人却无法重聚。大多数人惯于从文学角度解读,而他是从哲学角度对这首诗的意境进行了解读。在他看来,甚至可以把唐诗理解成一种哲学——关于存在的哲学。顾彬认为,人的存在是唐诗唯一的主题。除了诗歌研究,他还进行诗歌创作,他把自己称作“遗失的诗人”,他写的一切都是关于消失或离弃。
顾彬是基督徒,同时他熟稔中国哲学。儒家认为,只有一个世界,只有此际人生。而顾彬却认为,孔子有自己的宗教,人有义务与祖先、与上天同在,而且是以一种很普通的方式同在。顾彬说,中国人观念里的“来世”就在这个世界上,很大程度上和宗族祖先有关。祖先的生命在后代身上延续,一代又一代,这样看,的话,人是不朽的。《左传》上说,立德、立言、立功为三不朽。这是永生的一种形式。
除了研究中国古诗词,顾彬还翻译了很多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其中,鲁迅是他最欣赏的现代中国作家。在他看来,鲁迅是一位有世界水准的作家。在鲁迅的作品中能找到一些关于世界和关于德国的解释。可以说,通过鲁迅,读者得以认识欧洲,认识现代性的问题。此外,鲁迅的语言非常精美,让人屏气凝神。除了内容和语言,鲁迅创造了新的文学形式——一种现代的、永恒的文学形式。顾彬评价其是一位“世纪天才”。
顾彬非常欣赏鲁迅敢于针砭时弊的创作态度。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有人担心,快速的现代化让许多中国人丢掉了传统的美德。顾彬认为,今天在中国内地非常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快节奏。在传统社会,人们有时间从容不迫地深入思考,有时间享受。快节奏让人们过得更好、更富裕。资本主义与这种快节奏相伴而生,但是资本主义对道德标准的要求并不高。它承认道德,但未必承认高道德标准。这确实让许多人放弃了传统美德,包括知足和谦逊。
今天人们在媒体上吹嘘自己的成功,表现得毫不谦逊。在美国媒体报道中,经常能看到许多名流富商得了抑郁症、吸食毒品或嗜酒成性的例子。统计数字显示,德国通过自杀结束生命的数字高于在车祸中死亡的数字。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应该让人们深深反思。顾彬认为,人们应该从包括中华文化在内的古老文化中寻找解决问题的良方。如今,关于孔子、老子、庄子和孟子的书在德国都销路不错。在这些古典典籍里,人们读到的不只是中华文化的价值,也包括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价值。顾彬说,如果中国有可能沉思一下自己的远古和中古岁月,那么中国人会发现,那些古老的价值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