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幼时梦想是"坐拥书城" 享受与女儿一起阅读
相约每年8月的第三个星期三。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为主题的2012上海书展于8月15日至21日举行。在今年上海书展上,一组实景式的“理想书房”以崭新的创意形式亮相。人性化的阅读空间,把人与书、读与思、生命与时光的情境魅力演绎到极致。
在电子阅读普及的当今,读书乃至拥有自己的书房,都似乎变得有些遥远,但获得真知真见又离不了文字和书本。在书展期间,众多文化人都谈了自己的读书心得,乃至书房的布设。听他们聊一聊,是否也开阔您的思路呢?
“理想书房” 的理想
现代人文化水平的提高、居住环境的改善,为书房在各家各户的诞生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如果是一个三室一厅的住房,总有一室是可以拿出来作为书房的,每家每户都具备一个书房,培养人们的阅读习惯,这应该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目标。”“理想书房”策划人之一汪耀华表示。
大多数读者家中或大或小都有书房或书架,但很多读者在购入图书后却不知如何进行科学分类,以便查阅,书房的布置成了让很多人头疼的事。而此次“理想书房”中最有意思的环节是,读者可在这些经过精心设计和布置的书房里,学习如何将不同图书分类上架,对这些样板书房感兴趣的读者,还可将中意的“理想书房”原样搬回家。
上海书展“理想书房”从家具到图书摆设,全部实景搭建,并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职业读者的需求,精心设计“少儿书房”、“家庭书房”、“白领书房”、“企业家书房”四个样板书房。各个书房中不仅有属于各自风格和内容的图书,连装修和装饰都各具风格。
汪耀华介绍,无论是哪个书房,都由490种基本书目加上各自的专业书目组成,其中基本书目涵盖了社会、科学、文化、教育、自然以及工具书等方方面面的图书,“我们将这490种书称之为‘一般成年人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图书’。”而在专业书目方面,则根据书房主人的不同需求来配置。
阅读的苦与乐
“当书越来越多,阅读的快感反而越来越小。”
在此次书展,莫言在谈到阅读时称,“以我的经验,阅读既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阅读喜欢读的书,是愉快;阅读你不愿意读、又必须读的书,是痛苦;当一个人拥有选择读什么的自由,选择又成为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现在书太多了。当书越来越多,阅读的快感反而越来越小。书越来越多,读书越来越少。”为了让自己多读一点书,这两年莫言一直在书房里“做减法”。
于丹带着她的新作《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来到书展。她说:“我小的时候有个梦想,喜欢一个词叫‘坐拥书城’。书香两个字很飘逸,是一种氛围,一种态度。这种态度给我们很高级的境界,阅读到底能带来什么样的身心的提升,对我们是一种引领。”阅读方式是多元化,而不是喜新必厌旧的。“我小的时候读书因为孤单,而我的女儿现在读书因为快乐,她能说着英文弹着钢琴,跳着芭蕾来跟我交流啊。现在这个时代阅读的情况比我小时候好,将来会比现在更好。我自己愿意收起更多不满的情绪,把它变成改变现实的力量。”
黎紫书,马来西亚女性书写第一人,在谈到阅读时,她说:“我是很随机读书,乱买。看到封面喜欢就买,堆积在家里。大家都在讨论的书,我就会当时不看,会去看别人的评论,要等很久大家都不看不谈的时候,我才去看。年轻的时候家里华文书多,从古典到现当代的。后来慢慢就多很多翻译作品,外国文学作品。就变成很多翻译作品,也不只是文学类的,推理小说,武侠小说,很多奇奇怪怪,难以分门别类的书,很多外文书。”
文化人的书房
“我自己家里,一面墙打的都是书架。”
现在,莫言的书房被清理得就剩了100多本书。“这些都是时间验证过的经典,比如说几部中国古典小说、有公论的鲁迅作品、托尔斯泰的作品。我觉得这些书实际上就足够了,越是经典的书越耐得住重读。”黎紫书就不同了,她说:“我的书房已经被我堆满了书,每面墙都是书架,三面多墙都是堆积到顶的。想看就拿出哪本看,大都是外刊书。”
相比莫言的简练,于丹的书房就奢华多了。于丹说:“我小的时候就记得我们家别的东西都一贫如洗,真的不缺书。木头做的书架、藤做的书架,还有书柜,带玻璃的,不带玻璃的,就每个屋子里都是书。我就老看爸爸那些书,就想长大以后我能有自己的什么样的书房呢?后来我自己家里,一面墙打的都是书架。然后是从一层到二层,整个打通的一面墙。从一层的角上到二层的底上,斜着一个对角线,是一个楼梯,一边走一边往下拿书,可以一直拿到顶上。这面墙是我自己设计的。”
于峰,导演、编剧,主要作品有电视剧《铁道游击队》、《地道战》、《新燕子李三》等。在谈到书房时,他颇有感触地说:“拥有一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书房是他的梦想。”
童年时去同学家串门,看到依墙而立的一排带玻璃窗的柜子,里面排满各种医学书籍,顿感好奇。那时于峰第一次听说这个房间的名字叫“书房”。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得书越来越多积攒成垛却无处摆放。最终忍痛将一部分书卖掉,父亲在单位上用铁皮给他做了一个小书柜,剩下的几十本被整齐地排放在里面,还有弟弟过期的课本。这是他和弟弟第一个“书房”。成家时,父母用积攒的木头给他做了一个大书柜,这是他的第二个“书房”。“后来我们搬过三次家,书也越来越多,房子也越来越大,终于有了一间真正意义上的书房。三组两米高的书柜占去房间三分之一的空间,一张书桌一台电脑一把椅子,一扇面朝北永远见不到阳光的窗子,窗外是一棵参天大树。这里是我第一部作品的诞生地。2002年开始北漂,经过艰苦的生活,前几年如愿以偿,终于租了一套大房子,于是,毫不犹豫地为自己设计了一个书房。当深夜降临万籁俱静时,坐在靠窗的电脑桌前聆听秋虫的呢喃敲打着键盘,塑造着各类人物,安详惬意……祈祷在未来漂泊道路上,能够拥有一间属于我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书房。”
书要怎么读
“我特别享受在一段流光中阅读的生活。”
当然,也有作家对书房没有过多的偏爱,他们并不把拥有书房作为人生必须。但读书于他们则是必不可少的,相较于书房的执著,他们更注重读书的个人体验,他们的个性色彩,也为我们提供一种阅读参考。
悬疑作家那多热爱自由、想象力丰富,在他家中,并没有一间固定的房间是作为书房而存在的:“书架与读书写作的地方并不在一处:我平时比较喜欢在餐厅及餐厅外面的院子里读书和写作,而书架则陈列在一个长8米的走道一侧,高约4米,上面满满地放置着数千册书。”
那多平时较常读的,自然是与其“本行”有关的国外悬疑小说,“我没有特别钟爱哪本书或哪个作者,再好的小说家的作品中也有一些我不是很喜欢的。对于书架上的这些书也是如此,我都会读,但没有说对哪一本的喜欢程度是超越其他的。”
总是有点忧郁又有点怪想法的黑眼圈刀刀狗,有着一个“下梁不正上梁歪”的爸爸——慕容引刀,身为知名漫画家,颇具文艺气质的慕容引刀并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立书房,却别出心裁地号称“我也有我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他口中的“野生动物保护区”,指的是他的书桌和书架,加起来占地不过四五个平方米。
对于书房必备书,慕容引刀的选择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那多则觉得是《新华字典》。现代人上网时间越来越多,很多字都不会写了。
而于丹却十分享受与女儿一起的阅读时光,阅读除了自我提升外,也是她与女儿交流的桥梁。她说:“我到书房去挑书,又不确定要不要拿出去,我就坐那儿看。忽忽悠悠的两个钟头就过去了。我女儿也跟着我这个习惯,她的书都在下面。所以经常就是我坐在高处,她坐在低处,然后我妈满世界找不到我们俩,最后一推门说:家里那么多地方,你们俩怎么老在楼梯上坐着?”她特别喜欢那种场景,女儿坐在下面,看到某本书,奶声奶气的问:“妈妈,问你一个字,怎么写。妈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或者于丹让女儿上来,给女儿看一幅画。“我们俩在这里能坐俩钟头,这种感觉是电子文本无法替代的。我特别享受在一段流光中阅读的生活。”(本版图片选自《理想书房——样本与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