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烟草博物馆被指诱青少年爱烟 专家吁禁止变相广告

2012年08月22日 07:57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上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进单位”、“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近日,被授予这三项称号的中国烟草博物馆引发公众质疑。昨天,来自医学、公共卫生学、法学界的众多专家在研讨会上集体声讨这家“不讲控烟的烟草博物馆”。

  争议: 控烟人士炮轰烟博馆

  目前,我国有媒体报道的共3个烟草博物馆,除位于上海的中国烟草博物馆外,还有位于云南大理和山东青岛的两家烟草主题类博物馆,3家均为免费参观。中国烟草博物馆由全国烟草行业共同捐资数亿元兴建,设 “烟草历程”、“烟草农业”、“烟草工业”、“吸烟与控烟”和“烟草文化”等展馆。 参观烟博馆后,参观者对烟草的认识有何改变?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郑频频教授对此进行深入调查,主要调查群体为大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昨天的研讨会上,郑频频发布了“中国烟草博物馆营销效果分析报告”和“中国烟草博物馆定性访谈报告”。

  调查显示,参观烟博馆后,参观者认为吸烟非常有害的比例从83.1%降到49.2%;未来肯定不吸烟的比例从82.1%下降到75%。

  “有的学生认为烟博馆建造豪华,说明烟草业很富,确实对国家发展有利;有的看到名人与烟的展示后,觉得烟草业也有如此称得上艺术品的文化存在。”令郑频频诧异的是,近半数受访者表示烟草业有利于经济发展,致力于民族振兴,注重慈善。

  控烟人士认为,烟博馆有诱导青少年“爱烟”之嫌,有违“科普教育基地”、“未成年人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身份。无独有偶,复旦大学组织55个大学生参观了烟博馆,随后研究发现学生对烟害的肯定性下降一半,对降焦减害的认同增加一倍,对烟草业态度更加正向。

  “对有较高文化水平和一定自制力的大学生尚且如此,何况对普通观众,尤其未成年的中小学生呢,负面导向更加明显”,新探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宜群说。

  多位控烟人士提出,中国烟草博物馆应停展整顿,撤换一切同在我国生效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原则和细则不一致的布展内容,禁止变相烟草广告;撤销“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上海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加大宣传烟草危害力度。

  问题1:

  吸烟有益信息陈旧

  烟博馆“吸烟与控烟”专题展馆的导言称:“烟草传播以来,吸烟利害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吴宜群认为,这样的表述好像吸烟危害还是悬而未决的问题,而非确定的科学结论。

  吴宜群称,烟博馆关于表述烟草危害采用的材料竟是1948年美国医学协会杂志报道:从心理学角度看,烟草可以缓解精神紧张。同时,1985年一份世卫组织的报告称:吸烟对子宫内膜癌和帕金森等四类疾病有“一定保护作用”。“与近半个世纪前的古老信息相比,烟企纳税额和利润却公布到了2011年。”吴宜群表示,陈旧的信息根本没有客观反映科学界对吸烟危害研究的深化,掩盖烟草业是“健康危害型产业”的真相,只是一味宣扬烟草业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国家税收。

  问题2:

  用名人效应“促销”

  “伟人、名人、文化人,其中不乏烟民,有的终生与烟草结缘,其著书立说、运筹帷幄、精神风貌往往与烟草密切相关”,对应烟博馆内的这段文字,馆内还有边与友人会谈边吞云吐雾的鲁迅、书架前手举烟斗的林语堂等画面和雕塑。

  控烟人士表示,在对烟草危害认知尚不深入的时代,许多伟人、名人都曾吸食烟草不足为奇。但在已证实烟草对人体健康严重危害的今天,利用未成年人崇敬与模仿名人的心理,用这样的照片引诱观众、促销烟草,就分明别有用心了。“烟草业正是用这种行为,笼络青少年,让他们从拒绝烟草转变为亲近烟草。”吴宜群说。

  烟博馆游客参观前后变化

  认为吸烟非常有害

  83.1% 49.2%

  赞同降焦减害

  从23.7% 40.7%

  反对吸烟

  44% 25.5%

  未来肯定不吸烟

  82.1% 75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 李秋萌 本报漫画 谢瑶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