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详解瓷器鉴定方法 缺乏权威机构成最大问题

2012年08月23日 09:03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近日王刚主持的《天下收藏》节目被质疑“误砸文物”引发不少争议。前日,北京市文物局委托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的四位专家,对展出的被砸赝品进行了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这些确为现代仿品。

  近年来随着文物艺术品市场的活跃,催生了民间鉴定环节的蓬勃发展,电视台鉴宝类节目也是由此而生。究竟怎样的瓷器鉴定才算权威,瓷器文物专家又是依靠什么鉴定法宝能判断一个瓷器的真伪,本报专访相关专家以期揭开瓷器鉴定的真相。

  【两种鉴定方法】

  传统眼学以经验为主

  瓷器收藏风气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或更早。而随着收藏系统化,专门辨别瓷器窑口、年代的研究随之而起。此后由于利益驱使,“瓷器作伪现象”也应运而生,对瓷器的鉴定扩散至对真伪的辨别上。由此,也产生了鉴别古陶瓷最传统的方法。藏加网执行总裁彭晓阳指出,这一类传统经验鉴定方法被称为标型学或眼学。

  一直以来,瓷器鉴定专家的鉴定法宝便是依靠“目、手、耳”三者并用,并依靠世代相传的鉴定理论及与大量实物接触所积累的经验,通过与传世“标准器”的比对来判断被鉴定品的年代、窑口、真伪。此外,窑址出土标本、考古学出土文物也成为比对的“标准器”。

  技术鉴定用仪器说话

  而上世纪50年代后,比较系统的古陶瓷的科技研究逐渐展开。类似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研究院的冶金陶瓷研究所内成立了中国古陶瓷研究小组,即后来的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从上世纪80年代左右,科技检测方法正式介入到古陶瓷鉴定中。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冯小琦专门研究古陶瓷,她告诉记者,目前关于古陶瓷的技术鉴定有很多,包括测成分、测年代的。

  “技术鉴定对古陶瓷鉴定有一定的帮助”,冯小琦指出故宫博物院在2005年陶研中心成立时购进一批仪器,近两年开始运用到对古陶瓷的鉴定上。前年开始,作为宋代官窑瓷器研究课题的一部分,他们利用无损检测仪器完成了对50余件陶瓷文物的分析测试工作,“这对故宫官窑研究还是起到一定的帮助,利用仪器检测,我们发现部分官窑的成分属于河南。一直以来学界认为是南宋官窑,但接近河南的就应该是北宋时期在北方生产的”。

  ■孰优孰劣

  两种方法综合使用最可靠

  不过冯小琦和彭晓阳都赞成,尽管技术鉴定这一后起之法在鉴定古陶瓷上有一定作用,但也不能取代传统经验方法,因为这两种方法都有各自不足。

  其中,专家的传统经验鉴定更多地建立在个人经验、经历上。鉴定者是在建立了标准器体系的情况下比照鉴定的。鉴定者长期接触了大量古陶瓷标准器后,在脑子里建立了数据库囊括了古陶瓷各个时代不同窑口的本质规律。由此,鉴定者鉴定时间长短、接触“标准器”的多少都成为鉴定关键。

  而技术鉴定也需要不断的实战积累,建立数据库。“由于我国技术鉴定起步较晚,数据库积累得不多,因此也存在不足。相比之下,牛津大学的检测由于起步早,数据库积累得多,相对更有信誉度”,冯小琦告诉记者,在两种鉴定方法都有不足之下,最可靠的是将两种鉴定方法综合使用。

  而目前,国内文博界还是更偏向传统经验鉴定。据冯小琦介绍,目前故宫在做瓷器藏品鉴定时,往往会请四五位专家进行鉴定,并采取一票否决制度。其中对于争议比较大的,就会借助技术鉴定这种辅助手段。

  ■专家支招

  过去文博界有个约定俗成的规定,即鉴定文物时听文物界专家的。不过目前冒名顶替的专家很多,一定要认清专家身份。同时,一些专家现在也会混水摸鱼,明明是研究青铜器的就不要去鉴定瓷器了。

  ——谢辰生(著名文物专家)

  具体到瓷器鉴定来说,每个专家也是各有专长。鉴定时找专家一定要了解清楚他们的专长。比如鉴定越窑就要找当地的瓷器专家,因为他们一直实战在第一线。

  ——冯小琦(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研究馆员)

  权威的鉴定也包括广义的市场,对于藏品的多次买卖就是个多次鉴定的过程,最终留下来的应该是相对可靠的。

  ——彭晓阳(藏加网执行总裁)

  【存在问题】

  1

  民间缺乏权威的鉴定机构

  收藏热令古陶瓷鉴定成为一个重要环节,相应地也有各种类型的鉴定机构应运而生,类似文化部艺术评估委员会、中国管理科学研究学术委员会文物鉴定专业委员会等等。对于公众来说,究竟哪一家鉴定机构相对权威,结论或许要令人失望了——因为没有。

  著名文物专家谢辰生告诉记者,目前我国还没有文物鉴定资质、资格管理制度,而类似权威的国家鉴定委员会这种机构又从来不对民间鉴定。由此,对于民间鉴定来说,也就没有所谓的最权威的机构。

  【存在问题】

  2

  急需文物鉴定的相应制度

  目前国内民间文物鉴定权威鉴定机构的缺席原因,谢辰生认为是我们的制度还没跟上时代发展。谢辰生曾主持起草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他告诉新京报记者,当时起草文物保护法时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文物艺术品市场,因此也便没有民间鉴定需要文物鉴定资质、资格这一方面的考虑。谢辰生认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主要的还是制定一套规矩,类似建立文物鉴定资质资格管理制度。

  实际上,今年3月底,国家文物局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就年度重点文物工作进行通报时指出,要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要求,推动建立文物鉴定资质、资格管理制度。不过,昨日国家文物局新闻与宣传处李姓工作人员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这一管理制度目前还没建立。

  而据记者了解,一些不是在文物鉴定资质、资格管理制度保障下建立的鉴定机构也面临着撤并的危机。比如,2011年8月12日文化部发布公告撤销了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

  鉴宝节目中,藏家往往都信心十足地拿着宝贝,讲述所藏瓷器的来龙去脉及个人见解,不过有些却在专家几句话之间被解构成赝品。这时,观众一定和电视节目中那位藏家有着共同疑问:专家仅凭肉眼鉴定便能鉴定出真伪,他们做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本报特邀故宫博物院冯小琦以该院所藏的清代乾隆时期的“各种釉彩大瓶”为例,详解肉眼鉴定瓷器的“四必看”——即看造型、看装饰、看胎釉、看款识。

  【瓷器介绍】

  “各种釉彩大瓶”,也号称“瓷母”,是乾隆时期烧造。高86.4厘米、口径27.4厘米、底径33厘米,被认为是如今世界上仅此的唯一一尊。全器共有16道纹饰、15种釉彩,腹部还彩绘了12幅吉祥图案,是我国官窑瓷器中器形最大、釉彩种类最多、工艺最复杂的瓷器。

  第一眼:看造型

  冯小琦指出,每个时代的瓷器都有其标准器形,其间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尊瓷器瓶是洗口,长颈,长圆腹,这种器形在乾隆时期特别的多。

  第二眼:看胎釉

  冯小琦指出,此尊大瓶所使用的釉包括多个时代的品种。从烧造工艺上看,仿官釉、仿汝釉、仿哥釉等均属高温釉、彩,需先焙烧。而粉彩、珐琅彩、金彩及松石绿釉等均属低温釉彩,需后焙烧。如此复杂的工艺只有在全面掌握各种釉、彩性能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完成。这只有在清中期才能做到。

  第三眼:看装饰

  这尊瓷器器身自上而下装饰的釉、彩很多,有釉上彩和釉下彩。其中,使用的釉上彩装饰品种有金彩、珐琅彩、粉彩等;釉下彩装饰品种有青花;还有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的斗彩。

  与此同时,主题纹饰在瓶的腹部,为霁蓝釉描金开光粉彩吉祥图案,共12个开光,其中6幅为写实图画,分别为“三阳开泰”“吉庆有余”“丹凤朝阳”“太平有象”“仙山琼阁”“博古九鼎”。其中不少装饰是乾隆时期才出现的。

  冯小琦表示,这如此多的釉色、繁复的装饰都是乾隆年间的特点,各种纹饰画法也是乾隆时代常用的。

  第四眼:看款识

  此尊大瓶外底中心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的六字三行款,这几个款识是很容易看出来的。

  ■ 词汇辨析

  胎质疏松、画工拙劣、有作旧痕迹、没有古物风格的造型、线条生硬的轮廓,款识书法的无力……这些词汇是专家鉴定判断赝品时经常使用的,缘何赝品会胎质疏松,作旧痕迹又是怎么造成的?新京报专访相关专家为之一一辨析。

  胎质疏松:彭晓阳指出,古代陶瓷的胎质比现代陶瓷要致密,因为从材料工艺学来说,古代陶瓷材料的淘洗、研磨过程决定了胎质的密度特征。对此,冯小琦也指出,现代瓷器烧造中由于温度达不到一定程度会造成胎质疏松的现象。不过,古陶瓷胎质也因胎不同窑口、不同窑位、不同瓷土而有疏松和致密之分。

  作旧痕迹:冯小琦介绍,一般新瓷器都有很亮的光泽,古陶瓷由于时间长久就没有了这种亮的光泽。为此做赝品的就会用各种方法去掉这种“光”。主要是用强腐蚀性的酸去“咬”。咬是行话,其实是在瓷器上刷一层酸把瓷瓶表面的“光”去掉了,“同时还有用茶水泡、用碱的方法”。  

  记者 李健亚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