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赝品该不该砸?专家称赝品分等级没必要都毁
漫画\吴希
记者 李国斌
节目:砸赝品“砸”出风波
2006年,由演员王刚主持的电视鉴宝节目《天下收藏》开始走红。和其他同类节目关注藏品价值高低不同,《天下收藏》因更专注辨别藏品真假并且设有“砸宝”环节而显得与众不同。不过近日在首都博物馆举行的《“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却把该节目推上风口浪尖。
今年5月,首都博物馆展出名为《“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的展览,展品全部为瓷器,由首都博物馆提供40余件瓷器真品,与北京电视台《天下收藏》栏目组从被砸掉的300多件“赝品”瓷器中选出的30余件藏品,放置一处对比展出,给广大收藏爱好者提供比对真品与赝品的机会。
3个月来,这个集知识性与观赏性于一体的展览吸引了不少人学习取经。然而近日,收藏家姚政宣称,反复观看展览后认为,该栏目“砸掉的‘赝品’不少是真品,并且不乏珍品”。鉴定专家宁玉新甚至表示:“‘赝品’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真品,而且三成是珍品。”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各方关注。
就在各方说法争执不下时,8月21日下午,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北京发布”作出回应,称经北京文物局派出的专家鉴定,王刚所砸的所有文物都是赝品。
争鸣:赝品也分三六九等
尽管如此,关于王刚砸“宝”的争论,仍在继续。《天下收藏》栏目组解释说,王刚之所以现场“砸宝”,是为了告诉别人,仿品背后是一个骗人的行为,希望通过“砸”起到警示作用。
长沙市收藏协会会长彭军表示,砸赝品本身无可厚非,是你情我愿的事情,如果是花大价钱买的,赝品所有者也不太可能在鉴定后一砸了之。在他看来,产生真假之争,说明古玩鉴定行业太乱了,很多人都自诩为专家,他们说被砸的是真品,其实也没有进行严格鉴定,有可能只是借此炒作出名而已。
而反对者认为,古玩本身没有真伪之分,所谓真,无非年代久远;所谓伪,不过是年代太浅。“砸宝”看似体现保护文物毅然决然的举动,其实是对文化和艺术的一种鲁莽态度。也有观点表示,无论珍品还是仿制品,都经历了一个制作过程,既要尊重古代工匠的技艺,也要珍惜现代工匠的心血。
湖南省文物鉴定中心专家李智勇告诉记者,他几年前看过一期《天下收藏》,之后再也不看那个节目,原因在于那期节目在鉴定一件民国画作时,不论新旧,只论真假,很不严肃。他表示,从古至今,学书画都从临摹开始,一些临摹的作品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如湖南省博物馆藏有唐代一位书法家临摹王羲之《兰亭序》的作品,现在是国家一级文物。
李智勇说,湖南仿古字画仿得比较多的是齐白石的作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看一千件齐白石的作品,难得看见一件真品,现在是看一万件,也很难看到一件真的,难道都撕毁烧掉?”他认为,赝品也分三六九等,告诉收藏者辨别预防就可以,没必要毁掉。
观点:真假之争实是利益之争
近些年来,中国掀起全民收藏热。收藏热的背后,是赝品的泛滥成灾。关于民间收藏乱象的文章屡屡见诸报端,家具拼装、瓷器作旧、书画造假……制假售假拍假成了流水线。今年3月,有媒体经过调查后公布了我国文物造假地图,一时舆论哗然。
赝品到底有多少?记者走访了湖南古玩城和长沙天心阁古玩市场的几位古玩经营者,他们告诉记者,古玩市场的赝品、仿制品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估计至少超过一半的是赝品和仿制品。
文物鉴定专家、老文博工作者杜鼎华谈起假冒古代陶瓷时表示,他从2005年起就在长沙市博物馆负责文物征集工作,在鉴定征集文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假冒陶瓷。这些假冒瓷器大多来自江西景德镇,当地元明清瓷器高仿已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关于王刚砸“宝”的真假之争,用一位业内人士的话来说,其实是民间收藏是否有“宝”的争论,归根到底是利益之争。他说,民间藏家们始终认为民间散落大量文物珍品,而大部分专家学者则认为流落在民间的文物珍品比较罕见,民间藏宝以“赝品”居多,两者观点截然相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关于民间是否有元青花的说法,相较学术界公认的全世界存世量约三四百件,民间有意见认为有两三千、甚至两三万件。差别之大令人咋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