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章士钊故居保卫战复归平静 未来如何仍未知

2012年08月27日 09:05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施工人员在51号院二进院北侧房顶施工。

史家胡同51号院,工人在运送木料。

  文/片 本报记者 刘德峰

  几辆电动车于院门口整齐摆放;一个袖戴红箍的老人,正在院门前的三岔路口四处走动……8月17日,如果把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51号院看作是一处普通的四合院,那么这里是平静的。然而,从1960年章士钊先生一家搬入此处开始,这一处三进四合院,就远离了平凡的命运。

  今年6月份,施工队伍进入此院,一场围绕保卫故居的“战争”就此打响。

  很难想象,几个月前的这里,施工队伍的“拆与修”、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大声疾呼、媒体记者的“长枪短炮”、文物执法队的督查,曾一度对峙。而复归平静的章士钊故居,究竟会变成什么模样,依然是个未知数。

  四合院里起“硝烟”

  6月23日,端午节,早上7点半。“刚刚得知坏消息:挂着文物保护牌子的史家胡同51号居然全部被外交部拆掉了,某大官无视文物保护,要住新房,命令推倒重来。”时尚和出版界名人洪晃更新了这样一条微博,并加上了愤怒和流泪的表情。

  虽然,该微博提到的“全部被外交部拆掉”后被证明并不属实,但就在洪晃发微博之前,施工队伍确实进入了史家胡同51号——章士钊先生故居,并开始了“修缮”工作。得知这一消息的洪晃,情绪一下变得激动起来。

  作为章士钊先生的外孙女,这个四合院承载了她太多的记忆和故事。

  1949年11月,爱国人士章士钊先生举家由沪迁京,并住进朱启钤先生家中。1959年,周恩来总理探望章士钊时发现,朱启钤家中居住条件较为拥挤,便亲自出面解决,于是,章夫人便选中了史家胡同51号院。

  该院原为三进四合院,章士钊先生一家于1960年搬入后,住在前两院,并将第三进院落分出去,在北面内务部街另辟大门。1973年,章士钊先生去世后,该院由其女——外交家章含之及女婿——曾任外交部部长的乔冠华居住,后由章含之的女儿——中国互动媒体集团CEO洪晃继续居住。

  据公开资料显示,现存的该宅院,有广亮大门一间;一进院大门西侧有倒座房五间;二进院正房三间,前廊后厦,两侧带有耳房各一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抄手游廊连接各房。除了大门和房屋的屋面都颇为讲究外,正房内的木装修也很精美。另外,该院内四隅还种有海棠、苹果等树木,优美宜人。1984年1月10日,东城区人民政府将史家胡同51号公布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是洪晃的出生地,院门口处的海棠树,就是洪晃出生那天特别种下的。在那个食物限量供应的年代,洪晃一家在四合院里自己种花生。全家人一起种一起收,收花生的时候,洪晃就蹲在地上剥,一家人喜笑颜开。接受媒体采访时,洪晃还回忆起,夏天的时候,院子里还有个“冰箱”——大冰坨,吃不掉的饭菜就放在里面。

  然而好景不长,从乔冠华退休后,史家胡同51号就没有给过暖气。1983年乔冠华去世后,房子也就没再维修过。

  2008年1月,章含之去世。随后,外交部要求洪晃将该院交还。“我们家在那里住了50年,这是把我的根儿给刨了。”洪晃说。

  虽然洪晃心中充满了不情愿,但外交部出示的房产证让她不得不选择离开。而后,由于维修费用的争议,又让洪晃和外交部对簿公堂。

  “好啦,今天终于把史家胡同51号还给外交部了,彻底退出中国的特权阶层。值得庆祝一下。”2011年7月21日,洪晃更新微博,并称最终法院指定评估公司评定总维修费用80万元,由外交部支付。

  围绕章士钊故居的第一场斗争终于收场。“我只希望不管谁住进去,都能善待这个院子。”洪晃说这句话时,一定没想到如今该院竟会面临这样一场危机。

  自6月23日洪晃发出“史家胡同51号被拆”的消息后不久,已不能再以该院主人身份抗争的她,转而在微博上发布了几张餐厅的照片。而抗争的接力棒,也转交到了媒体和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曾一智手中。

  “居外人”的斗争

  “6月23日,我无意中看到洪晃发的一条微博,称史家胡同51号被拆了。不敢相信。”洪晃的微博和当地媒体的报道,引起了一直以保护文化遗产为己任的曾一智的注意。

  6月25日,曾一智前往史家胡同51号。她吃惊地看到,作为车库的倒座房门开着,“车库的后墙没了,能一览无余地看到二进院的正北房和东西厢房,这些房子基本都是木构状态,院里还在砌墙。”

  曾一智的取证工作遭到阻拦。就在她拍照的时候,一名戴着红箍的工人迅速把门关上,并厉声喝道:“不许拍照!”

  曾一智在博客中说,如果可以看到第二进院子,说明不仅是车库倒座房的后墙没了,连第一进过厅(也是第二进南房)也没了。

  但这毕竟是推测,曾一智试图与了解51号院原貌的洪晃联系,然而,她却未收到洪晃的答复。于是,曾一智找到曾记录51号院原貌的电影《无穷动》,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并将所有关键部位都定格拍照。同时,她又在网上找到一些51号院的照片,“初步确定文物原状被毁”。得出初步判断的曾一智,立即来到北京市文物局进行举报。

  2012年6月5日,北京市文物局办公室曾发文《关于东城区史家胡同51号院修缮方案的批复》(下简称《批复》),《批复》中提到,“原则同意该修缮工程。”但是,该《批复》也提出,由于史家胡同51号是名人故居,“维修工程应保持其历史风貌,应严格遵循文物修缮‘最少干预’和‘不改变文物原状’等原则,保护文物及其历史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要求组织实施。”另外,《批复》强调,“开工前请及时按规定办理各项工程手续。”

  而曾一智在举报时了解到,这个项目还没有办理开工证。“就像是非法行医。”曾一智说。之后,她又一次次到现场观察,“但这里被严防死守,看门的人看到我过来就赶紧关门。”

  终于,她遇到一次车库门被再一次打开的机会,并迅速拍下照片。曾一智看到,“由于过厅迅速复建,已经看不到第二进院子了,但可以清楚地看到,过厅的山墙为新砌筑的,南北墙还是缺失状态,可以透过新旧不一的柱子看到第二进院的绿叶,房顶正在铺装望板,第二进北房巨大的房梁横在后方。作为车库的倒座房里堆满拆下的旧砖。”

  经过与文物部门的核对,以及经过政府信息公开程序拿到的北京市文物局审批意见的对比,曾一智认为,该院的施工已经超出了审批范围。“没有开工证就擅自动工,而且严重超出了审批范围。”曾一智很愤怒,“我忍不住爆了粗口。的确,此时惟有爆粗口方能稍稍释放我积蓄多日的愤怒。”她在博客中写道。

  北京市文物局经过调查,对该施工项目下达了停工通知。7月6日,曾一智在接到已经停工的反馈后,当天下午再次来到史家胡同51号院时却发现,院里仍是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看到这一幕的她,再次向北京市文物局举报,文物局执法队到现场依法督查,并全面叫停违法工程。

  7月8日,在曾一智及当地媒体的推动下,北京市文物局邀请四位文保专家到现场调查。本次调查确认现场施工已停,同时专家组经查发现院内局部超范围施工。但专家组认为,这种情况“还是有必要的”,并建议施工方及时补充施工设计方案。

  7月9日,北京市文物局文物监察执法队对史家胡同51号修缮施工中的违法行为做出处理决定。“市文物局依据文物法的相关处罚规定及其违法事实,于7月9日做出行政处罚20万元的决定,责令办理补充相关审批手续。依据行政执法处罚程序,已制发《听证告知书》,待听证期满后,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8月10日,北京市文物局发布消息称,由于被处罚单位在听证期间未提出听证要求,北京市文物局于7月23日制发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被处罚单位。“目前,被处罚单位已经通过银行向财政部门交纳罚金,正在按要求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至此,这场围绕章士钊先生故居——北京市史家胡同51号四合院的斗争,暂时告一段落。曾一智、当地媒体和北京市文物局三方取得暂时性胜利。但耐人寻味的是,最早发布消息并曾长期居住的洪晃,却鲜有奋起保护的举动,保护此居最为积极的却是曾一智这个“居外人”。

  艰难的文物保护

  8月17日,记者登上了章士钊先生故居附近的一处居民楼。从高处看到故居院内,仍有几名工人在二进院北侧的房顶上施工,但由于大门紧闭,即使从章士钊故居门前走过也无法察觉。

  北京市文物局一位王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修缮项目一直处于停工状态,记者所看到的施工场面,应该是北京“7·21”大雨后的“排危”工作。然而,记者注意到,除了章士钊故居,周围的其他四合院并未进行所谓的“排危”。而且,长期以来院门口设置了一个座位,不断换人看守着故居院门,也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貌似平静的四合院里,是否依然暗流涌动。

  与此同时,主题为“北京的胡同四合院”的展览,正在首都博物馆如火如荼地进行。

  8月18日上午,长期关注北京名人故居并写下《风景:京城名人故居与轶事》系列丛书的陈光中,在首都博物馆作了题为“北京的名人故居”的讲座。陈光中在讲座中提到,北京308处名人故居,已有97户被拆除。曾一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提到,除北京外,重庆、济南等多地的名人故居,也面临着同样的境地。谈到名人故居的保护工作,陈光中说,当前的主要问题出在对“名人和名人故居”的定义依然模糊。

  “什么人才是名人?什么才是名人故居?什么样的名人故居应当保护?名人故居应该如何保护?”陈光中虽然在讲座中提出了问题,但并未给出答案,而是举了北京袁崇焕祠堂的例子。

  没有留下姓名的“佘义士”,在袁崇焕死后为其在自家院中建下祠堂,并世代居于此处为其守墓。“佘义士”及其子孙算不算得上名人?该处算是祠堂还是故居?这两个问题很难回答。而此处是否值得保护?陈光中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它体现了活的文化和精神。”

  已逝的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曾说过,从历史建筑价值上来说,名人故居具有特殊意义,它是社会共同的文化遗产,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必须加以保护。

  陈光中把希望寄托于相关法律和法规的完善,并希望每个人都参与到名人故居的保护工作中去。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在长期的文物保护工作中,曾一智很了解其中的甘苦。作为一个“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她“不仅自己要付出资金,而且很多时候还会面对挨打、挨骂的境况,非常艰难”。曾一智说,不仅是文保工作者,连文物部门也处在弱势的地位。

  “现在对名人故居的拆迁、修缮,许多都不尊重故居,对文化没有敬畏。名人故居是不可再生资源,毁掉就是毁掉了。”每说起这些,曾一智都会唏嘘不已。

  现在走进史家胡同,游人会发现许多四合院的外墙体都被人用水泥粉刷一新。“拆旧建新”的修缮,让许许多多的旧居只能走进博物馆,变成模型,供现代人观赏。

  □章士钊简介

  章士钊出生于1881年3月20日,字行严,笔名黄中黄、青桐、秋桐,生于湖南长沙。曾任北洋政府段祺瑞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新中国建立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1973年7月1日病逝于香港,享年92岁。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