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细节决定成功 《妈妈咪呀》连钉子尺寸都有标准

2012年08月29日 14:10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票房超20亿美元、在全球拥有4500万观众的百老汇经典音乐剧《妈妈咪呀》终于有了“中国声音”。首届江苏文化艺术节期间,中文版《妈妈咪呀》将在南京连演8场。能在家门口看到这部“21世纪最成功的音乐剧”,南京观众自然是幸运的,但对中国音乐剧而言,这又绝不是一次巡演那么简单。世界经典音乐剧的本土化尝试、中外制作理念的碰撞,这一切,都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负责南京站演出的江苏新天地演艺中心总经理杨润森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说,“中文版《妈妈咪呀》去年在全国巡演200场,拿下了近8000万票房。高回报的背后,除了这部剧作本身具有经典价值外,中文版制作过程中严格执行‘百老汇标准’,每一处细节都力求完美,是此次巡演成功的保障。”

  包括中文版在内,《妈妈咪呀》在全球已有了14个语言版本。“不管是哪个版本,制作标准都是全球统一的。这就保证了演出不会因语言版本的不同而发生太大变化。”《妈妈咪呀》中方制作人、亚洲联创公司总经理田元在电话里对记者说,“做演出这么久了,这次签的版权协议是我们看到最厚的一本,足足有33厘米厚。从剧目制作到市场推广,里面不但有各种细节要求,更给出了明确标准。服装、布景、幕布甚至是舞台安装时使用的一颗钉子的尺寸,都有非常细致的规定,甚至标明了杯子、床单等道具的更换期限。这部协议,也成了制作人员的‘红宝书’。要做什么,对着看就行了。”

  协议里各种预案都很完备,例如在一首歌结束时,几位主角会干杯。为防止开裂,协议里规定玻璃杯必须每周更换一次。田元对记者说,“开始我们不理解,觉得好好的杯子干嘛要换,这不是浪费嘛。但有一次排练,我们真的发现杯子因为撞击而出现了裂痕。这让我们很佩服。”《妈妈咪呀》全剧需要服装420件,鞋子151双,饰品376件。面对上千件完全不同的服饰,演员很难准确记住每件服饰的位置,更不可能在短短几十秒的换场时间里完成换装再次登台。因此,《妈妈咪呀》中文版也催生出一个新职业——职业速换师。30秒快速替演员换装,上千件服饰闭着眼就能说出摆放位置,这是百老汇对“职业速换师”的基本要求。经过英国制作团队为期一周的培训,国内的换装师也做到了。此外,《妈妈咪呀》演员的耳麦也与我们常见的不同,是藏在头发里的,观众基本上看不出来,但话筒的清晰度和保真度都是世界一流水平。

  量体裁衣是通行的制衣原则,但《妈妈咪呀》的服装总监在为演员设计服装前,却提出了先看一下演员360度照片的要求。这么做不是为了选美,而是要根据每位演员定制符合个人气质的服装。这样的待遇,不只主角可以享有,就算是一名普通的伴舞演员,如果他的角色由别人代替时,顶替的演员也必须接受服装总监全新的服装设计,不是把人家的衣服换上去就行了。

  在布景方面,为保证中文版演出不变味,制作方特意从澳大利亚和英国定制了全部的舞台设施和道具。9月21—26日,当中文版《妈妈咪呀》在南京人民大会堂上演时,观众看到的所有舞台效果,都将和百老汇剧场里的一模一样。值得一提的是,为表现蓝色爱琴海的美景,英国出品方要求中方制作团队一定要从伦敦一家有百年历史的布景店里订做巨幅布景。原来,英国出品方的采购人员走遍了全世界,认为只有在伦敦那家店里生产的布景颜色才最符合剧情需求。“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必有其独到之处。”杨润森感慨,“从单纯地引进经典音乐剧到国际版权合作,我们终于可以真正参与到制作中。以《妈妈咪呀》为代表的世界经典本土化的成功尝试,将为我们打造符合国际标准的中国原创音乐剧、在未来实现国际版权输出积累宝贵经验。”

  《妈妈咪呀》能创造一个12年盛演不衰的奇迹,可以说是一个个“完美细节”的叠加效应。由此,也让我们联想到内地的舞台艺术。多年来,很多演出一旦市场不好,就会抱怨“曲高和寡”,似乎责任总在观众身上,是他们“不懂得欣赏”。事实果真如此吗?从《妈妈咪呀》身上,我们有否反观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剧本我们精心打磨了吗?演出我们百分百投入了吗?舞台制作我们做到精益求精了吗?一场你投入真诚和最大艺术热忱的演出,自然会得到观众认可。2002年以来,曾三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剧团全国只有三个,苏州滑稽剧团就是其中之一。该团团长徐春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说,“好戏是磨出来、演出来、改出来的。对我们来说,从来没有‘一遍过’的概念。一部戏要想成为精品,只有不断打磨,根据观众反馈一遍遍地改,没有别的选择。为‘顾家姆妈’一滴泪应该在什么时候掉最动人,我们研究了好多次,这就是精益求精。”所以,如果还有剧团抱怨观众“看不懂”,希望他们先扪心自问,“我自己,做到最好了吗?”

  (董 晨)

【编辑:于晓】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