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郑保卫:中国媒体如何在国际话语权竞争中赢得主动

2012年09月06日 15: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郑保卫:中国媒体如何在国际话语权竞争中赢得主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在研讨会上作主题发言。

  (今年适逢中国新闻社成立60周年,由中国新闻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共同举办“新闻文风改革及‘中新风格’学术研讨会”8月31日在北京国宾酒店举行,以下是与会者的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郑保卫

  最近一段时间,“走转改”的研讨会非常多,昨天还参加了中宣部的研讨会,大多是从宏观和中观层面来研究“走转改”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像今天这样的研讨会,咱们研究文风问题,特别是以“中新风格”作为研究基调,我觉得非常有意义。这个研讨会又恰逢中新社60年社庆即将到来,中新社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它的发展成就可喜可贺。经过60年的发展,中新社不仅在海外华侨华人中架起了一座同中国联系和沟通的桥梁,而且成为我国对外传播的重要阵地,为扩大我国国际话语权,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增强我国新闻传播的国际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今天想就怎么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影响力和增强竞争力的问题做个发言。

  所谓国际话语权主要指的是,在国际舞台上,就国内外重大事件表达观点、阐释意见、陈述主张的权利,它是一个国家信息传播力、文化影响力、舆论引导力、政治参与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其拥有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国际话语权和国家利益密切相关,一个国家拥有了国际话语权会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有助于赢得国际社会的了解、认同和支持,对提升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积极参加国际话语权的竞争,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是我国新闻媒体,特别是对外传播媒体和国际传播媒体责无旁贷的使命和任务。当前要参与世界范围内的国际话语权竞争,对我国新闻媒体可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中央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到了战略高度,给予空前的重视,这就为我国新闻媒体争夺国际话语权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和有效的政府支持。另一方面,当下国际舆论的主导权仍掌握在少数西方媒体手中,“西强我弱”仍然是国际传播格局的基本特点,这主要表现在:

  1.新闻媒体的分布依然不均衡,绝大多数有影响力的媒体依然被少数发达国家所掌控,广大发展中国家拥有的媒体较少,特别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媒体更少。

  2.新闻信息流通依然不均衡,国际领域的新闻信息流通呈现出一头沉的状况。据统计,全世界70%的消息来源来源于仅占世界人口1/7的发达国家的新闻媒体。

  3.新闻传播的内容依然不客观,绝大多数国际新闻内容依然按照一些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和设计的议程来筛选、编制和播发,对发展中国家的报道很不客观、不公正,有时甚至会出现严重歪曲事实,误导国际舆论,伤害发展中国家民众感情的新闻信息传播。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新闻媒体与世界传媒强国的差距仍然很大,其信息传播力和辐射力依然不强,话语控制力和影响力严重不足,在国际舞台上声音仍然较微弱,国际形象被国外媒体歪曲的现象依然存在。

  面对这一形势,我国新闻媒体的国际话语权争夺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要想在争夺国际话语权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取得实效,就需要我们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不断开拓新的对外传播局面,取得对外传播的新进展。为此:

  首先,要重视突发事件报道。争夺国际话语权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以我国媒体目前的实力,全面跟进,四面出击不太现实,因此选准突破口十分重要。突发事件报道既有利于增强我国新闻媒体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也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形象。突发事件报道一向是国际主流媒体争夺的重点,也是西方媒体误解甚至歪曲中国形象最严重的领域,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我国新闻媒体争夺国际话语权的突破口。要做好国际突发事件报道,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争取时效,赢得首发,以先声夺人,抢占信息和舆论传播的制高点;另一方面还需注意对事件做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充分,不存盲点和疑点,要让受众真正了解实情,明白真相。近年来,中新社在处理突发事件报道中反映敏捷迅速,报道及时充分,受到社会的好评。例如在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中,中新社创造了中国媒体第一篇对外图片报道,第一篇对外中文报道等“多个第一”,对事件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首发稿件被境外媒体广泛采用,产生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其次,要强化受众意识。所谓受众意识,就是在报道新闻时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兴趣需要、接受心理和收受习惯,充分满足受众的新闻与信息需求。强化受众意识在对外传播中至关重要,如果不考虑海外受众的接受心理和兴趣需要,不回应海外受众的关切和疑虑,对外报道就成了自说自话,无法为海外受众所接受,这样争夺话语权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新闻媒体在对外报道中要准确把握海外受众的心理需求,善于把我们报道的内容和海外受众想要了解的东西紧密结合起来。凡是海外受众感兴趣并于我有利的议题都需高度关注并积极报道,同时要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开掘,要尽可能满足海外受众的需求,真正使我们的对外传播让海外受众感觉有趣、有益、有用,愿意看、能理解、可接受。

  再次,要重视改进文风。以往我国一些新闻媒体的对外传播往往说教内容多,宣传腔重,其主要表现为程式化的内容多,人情味的东西少;抽象的表述多,具体的细节少;空洞的言论多,生动的事例少;枯燥的数字多,鲜活的事物少。中新社在文风建设方面几十年来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作为一家主要面向海华侨华人和关注中国的国外朋友的通讯社,其报道十分注重语言清新活泼,不拘一格,文章形式多样,短小精悍,而且体现出浓厚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赢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正如刚才何主任讲话当中总结的“官话民说,硬话软说”,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回顾我国对外传播所走过的路程,在总结经验的同时要看到不足和依然存在的问题,例如报道内容还不够全面客观,报道视角还是多以“我”为中心,报道语言还不够生动活泼。我国新闻媒体要取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要在国际新闻信息舆论传播的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要想赢得竞争优势,而且能够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祝愿中新社越办越好,影响越来越大,知名度和信誉度越来越高,成为我国对外传播领域的排头兵。谢谢大家!

【编辑:庄百万】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