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曾与评奖无缘 修订后才获茅盾文学奖
随着电影的上映,《白鹿原》再次成为公众的焦点。作为一部产生巨大争议和影响的长篇小说,围绕着《白鹿原》的种种纷争,也像该书本身一样丰富多彩,耐人寻味。
在《白鹿原》的扉页,陈忠实引述了巴尔扎克的名言“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小说开篇第一句就颇具吸引力:“白嘉轩后来引以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接着,书中叙述了前六房太太的短暂命运。随着6个女子生命的终结,依次展开了一卷陕西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历史。从清末民初到1949年,陈忠实将这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浓缩为白鹿原村镇里一个家族、两代子孙的矛盾纠葛与恩怨,书中人物鲜活,情节曲折,历史的错综复杂尽在各色人物的命运跌宕里。
写完《白鹿原》,陈忠实并没有立即交给出版社,因为他不确定,当时的社会是否能接受这样的作品,他害怕因当时不能触及的某些禁区令这部作品被禁。《白鹿原》在1992年第6期和1993年第1期的《当代》杂志分两期刊出,并于1993年6月正式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白鹿原》一经出版,就造成了“洛阳纸贵”的局面。然而,该书却屡遭某些舆论的批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白鹿原》几乎与各种评奖无缘。
在1995年启动的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评选活动中,《白鹿原》在评委会引起了很大分歧。赞者称该书是“民族史诗”;贬者则认为它“意识形态有问题”。两极对立的评论,使该届评奖延迟两年之久。最后,著名评论家陈涌一锤定音,称作品在政治上、性描写上“基本没有问题”,但要求作品修改后才能参评。
对于要求修订的具体意见,陈忠实表示认同。于是,他再次躲到西安郊区对书稿进行修订:一些与情节和人物性格刻画没多大关系的、较直露的性行为描写被删去了;可能引起误读的几处,或删除,或加上了倾向性较鲜明的文字……总共删改两三千字。最终,1997年12月出版的修订本获得了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宗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