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启动汉长安城遗址保护 将设大遗址保护特区(2)
为进一步加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工作,2012年,该区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并从相关部门抽调27名工作人员,组成区汉城保护办公室,具体负责遗址区综合整治工作,打击违法占地、乱搭乱建、无序倾倒垃圾现象,做好遗址区总体规划的细化落实及相关产业的资料整理、项目研究申报等工作。今年以来开展的遗址区综合整治工作中,多部门联合执法,拆除违法用地63宗,强制拆除违法建筑26300平方米、围墙10000余米,恢复土地800余亩,有效遏制了遗址区内违法占地、违法建设等现象,改善了遗址区用地秩序和建设秩序,提升了遗址保护区整体面貌。
受益于各级政府、文物部门及当地群众的倾力保护,汉长安城遗址区虽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地面遗存仍相当丰富,已探明重要遗址点46处,城墙和一些大型夯土遗迹依然清晰可见。
但是,随着西安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汉长安城遗址区周边已成为规划建设的城市新区,而遗址区内却依然是市政建设的盲区。受文物保护的限制,遗址区内外一墙之隔,群众贫富差距却非常悬殊。
未央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长期以来,受传统文物保护观念的束缚,汉长安城遗址区内市政基础设施几乎为一片空白,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区域经济发展远远滞后于西安市总体水平。特别是随着西安城市发展重心的北移,遗址区周边地区进入了快速推进城市化的阶段,遗址区面貌及区内群众收入与周边地区的差距呈逐年扩大之势。据统计,2008年,遗址区内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100元,遗址区外村民人均年纯收入6120元。遗址区外行政村每年都有集体经济分配,人均在1000元-3000元,而遗址区内几乎无集体经济可分配。
近年来,部分群众受利益驱使,导致遗址区内违法建设的现象时有发生,该区域已成为未央区违法用地的高发区域,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已十分尖锐。
基于文物保护和城市发展、群众生活的客观需要,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全面启动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2007年3月,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全国政协提案中明确提出应“率先在西安建立大遗址保护特区”。同年8月,市文物局承担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西安大遗址保护利用问题研究》,历时两年,在充分调研与广泛合作的基础上,完成了该专项调研并编写了调研报告,率先提出了建设“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的概念。
按照单霁翔的构想:设立国家级大遗址保护特区,通过合理规划建设遗址区以外的城市发展空间,分流大遗址保护区内的人口和产业,通过大型遗址公园和文化遗产园区的建设,带动周边可建设用地综合效益的提高,并“反哺”大遗址保护,实现大遗址保护区与周边地区的全面和谐发展”。即:实施遗址区“内外联动”,在遗址区外围设立经济平衡区,通过外围开发“反哺”大遗址保护。
2009年1月,《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通过国家文物局批准。2010年10月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获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2011年9月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政府召开了合作共建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的会议,确定“由西安市政府牵头组织实施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项目和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工作”。
在各方力量的推动下,“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已经呼之欲出……
憧憬未来 重现千年前的辉煌指日可待
站在未央宫前殿遗址的最高处,视线豁然开朗。眺望远方,城市里现代化楼厦的影子隐约可见。如今,沉睡千年的大遗址已然“苏醒”,大汉帝都重现辉煌指日可待!
2012年8月3日,陕西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魏民洲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讨论通过了《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实施方案》。8月16日,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及管委会挂牌成立,标志着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工作迈入了实质性推进阶段。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市长董军担任。
未央宫前殿遗址,古香古色的“汉城门”前,揭牌仪式庄严举行,鲜花铺就的“传承中华文化”字体璀璨夺目,大舞台上悠扬的音乐荡气回肠……
未央区十里八乡的村民像赶集一样,拥入天高云淡的大遗址保护现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记者获悉,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范围为2008年10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区域,约75.02平方公里。包括城址区、建章宫遗址区、礼制建筑区和景观协调区。以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范围作为项目启动区域,面积7.14平方公里。
按照《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实施方案》,特区建设将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统筹城乡、改善民生”、“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建设相融合”和“统一规划、统一领导、分步实施”等“四大原则”进行,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12年6月~2013年12月),启动、完成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组织编制汉长安城遗址区建设规划并经国家文物局审批。
第二阶段(2014年1月~2015年12月),完成汉长安城遗址考古普探成果的规划调整和主要文物本体的保护和展示。全面启动特区建设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完成先期启动区域内村民安置工作。
第三阶段(2016年1月~2020年12月),完成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启动特区整体保护和建设项目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使其成为体制机制完善、管理科学高效、人民安居乐业、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特色突出的城市新区,成为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的重要基地,为建设西安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提供文化支撑。
市政府已经明确把北三环以北、朱宏路以西草滩农场以南、西三环和福银高速以东区域作为第一块经济平衡用地,并确定由市规划局负责把生态保护用地调整为建设预留地。石化大道西延伸线以北、西三环及福银高速以西、西咸界以东、草滩农场以南区域(属沣东新城区域),拟由市上申请省上批准,作为汉长安城保护利用第二块经济平衡用地。
同时,市委、市政府已经起草了《关于省上支持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政策措施的请示》,把促进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的一些优惠政策列入到请示件中,报省上审批。例如,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土地指标,由省上单列,不占西安市指标,同时核减西安市耕地保有量指标;由省发改委向国家发改委申请,争取把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利用项目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给予支持,并通过国家审批,成立正式的遗址保护特区及管委会;由省市文物部门,向国家文物局申请,由国家向陕西派驻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专家组,现场指导汉长安城遗址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市级相关部门积极向省上相关部门争取支持,包括向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协调群众安置用地等。
这些政策的支持,将成为推动工作的有力手段和强有力的支撑。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以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作为先期启动项目。工作要求是2013年6月底前完成7.14平方公里的保护和环境整治,7-8月接受国际专家验收。具体工作要完成西至西三环,北至直城门大街北缘外扩20米,东至安门大街东缘外扩20米,南至护城河外扩30-100米区域内9个村土地征收、建筑物拆迁、环境整治、重点遗址本体保护和群众安置任务。
未央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办主任张云伟介绍说,目前,这一区域的人口、宅基地等基本情况已全部摸清,拆迁安置方案正在抓紧制定。市第四污水处理厂西侧180亩预留地作为一期安置的启动用地,初步计划将在本月底启动安置楼开工仪式。
据了解,拆迁安置申遗区域的9个村估算需要资金75亿元,加上土地征收及环境整治共需115亿元,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张云伟表示,近期他们主动拜访,积极推介,争取省市包括区级财政投入一些先期启动资金,同时积极吸引投资,与曲江大明宫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组建西安汉城投资有限公司,并与天朗集团、中建七局等有意进行项目建设的公司进行了对接,吸引他们参与9个村的城改,解决拆迁安置资金。另外,还与北京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接洽,筹集项目建设资金。
目前,市文物局已委托规划编制团队开始编制7.14平方公里的申遗区域规划,建议既要重视对文物本体的保护,还要考虑到便于将来的展示和产业发展,同时对未央宫区域的道路系统,武库南、直城门外的民俗文化展示用地尽量一次性纳入规划,做到协调发展。
另外,申遗区域拆迁安置用地的建设规划已安排规划未央分局进行编制,近期即可完成。下一步将重点研究编制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规划。
“今后,当人们进入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特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处处得到妥善保护的考古遗址,考古遗址周边是一片绿海,有农田、有湿地、有草坪,也有村庄,村庄里的房屋都是传统形式的低层建筑,成为一个有历史感的绿色空间。人们在考古遗址公园里面可以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放松心情,休闲散步,生活在大遗址保护特区里的人们也过着比现在更好的生活,从事着有尊严的工作,脸上洋溢幸福的笑容。”单霁翔曾如是描述他设想中的汉长安城遗址特区。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的建立,遗址保护与惠及民生双赢的局面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
(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