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赵葆秀:京剧要通过互动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2012年09月14日 16:48 来源:北京商报 参与互动(0)

  近日,“老旦状元”赵葆秀携多名弟子圆满结束了其在梅兰芳大剧院的“继承、创新、教学展演”。代表剧目《八珍汤》、《金龟记》及《风雨同仁堂》等全面展示了国粹艺术创新与传承之路。

  学戏

  没捷径,难速成

  今年64岁的赵葆秀,几乎拿遍了戏曲界的个人荣誉。提到“状元老旦”这个头衔,赵葆秀称最早是1987年武汉一位戏剧评论家在文章提及,那一年,她成为第一个获得戏剧梅花奖的老旦演员。

  做京剧演员不容易,做老旦更不容易。老旦是京剧行当里的“弱行”,行里人都说“老旦不挑班”,但赵葆秀却打破了这个“紧箍咒”,不仅在老旦行里挑起了大梁,也成为整个京剧行的翘楚。她认为:“‘弱行’也不能甘于自弱,不能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认为老旦就是‘偏行’就是不行,要靠自己的努力来发展这个行当。”

  家住在护国寺附近的赵葆秀,小时候常随母亲去人民剧场看戏,戏里那些女子,那些精美的衣服、漂亮的头饰让她十分向往。但进戏校之后,她却被老师分配学习老旦。听说自己没花戴,也没漂亮衣服穿时,11岁的赵葆秀也流过眼泪。可她又是个要强的孩子,“改不了行,我就得好好学”,一招一式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自己的学艺经历,赵葆秀说,“老旦是偏行,要出新戏太难了”。在赵葆秀之前并没有老旦担纲主角的戏剧作品,但赵葆秀生生地创作出《八珍汤》、《金龟记》、《风雨同仁堂》这些经典的老旦戏,对于老旦艺术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一切都缘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葆秀的老师李金泉。“我师父说,葆秀,你得有自己的戏。”30年来,赵葆秀排演了《三关宴》、《八珍汤》、《金龟记》、《风雨同仁堂》四台大戏,以及多出折子戏。“我这些年不断地排演新戏,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京剧,让老旦这个行当往前走。”

  创新

  留底蕴,有魄力

  在梨园行听到最多的四个字就是“继承发展”,但真正能做到踏踏实实继承,又能有所创造和发展,在当今京剧界并不多。赵葆秀通过多年艺术实践做到了,她不仅拥有代表自己行当的代表作,又能不计得失地倾囊相授给学生,台上风光无限,台下教学相长。

  《八珍汤》是以老戏《三进士》改编而来,这出戏在1985年正式演出后连演80多场。该剧第二场“孙淑琳挣扎在风雪交加夜”,著名老旦李金泉先生为这场戏设计了一段好听且符合人物感情的唱腔,赵葆秀为之设计了身段造型,运用水袖艺术地展现主人公挣扎在风雪交加的夜晚的情景,形成载歌载舞的风格。1987年赵葆秀为竞争“戏剧梅花奖”办专场时,就选用了这折戏。同时又整理《太君辞朝》和《徐母骂曹》及《李逵探母》一折,共四折戏一气呵成,一举为老旦行夺得第一个戏剧“梅花奖”。

  《金龟记》是赵葆秀在1990年整理的又一出老旦挑梁的重头戏。这出戏在以往的演出中,大多是以折子戏出演,分为《钓龟》、《行路训子》、《哭灵》。赵葆秀在恩师李金泉先生和京剧名家苏维明先生共同指导下,为这几折戏添首加尾补中,使其成为完整的故事。在该剧演出中赵葆秀尽展其唱、念、做、表之深厚基本功。

  《风雨同仁堂》这出新编近代历史剧,由于是在许多方面突破老旦行艺术领域的新生事物,老旦唱腔融进青衣的唱法,这是对老旦声腔艺术的拓宽。《风雨同仁堂》曾连演三年,共计100多场,表明百姓对该戏的需求和认可。这出大戏囊括京剧界的所有奖项。

  发展

  戏曲要培育新观众

  执着于传统戏曲创新的同时,各地的文化交流也让赵葆秀对京剧的发展有了更深的体会。京、津、沪、汉、鲁素来是京剧“大码头“,戏迷基础雄厚。其实,“大码头”周边的中小城市也聚拢着大批忠实票友。不过由于一段时间里,演出团体只是在大城市蜻蜓点水,中小城市里最广阔的基层观众对京剧的关注度逐渐下滑。“现在到了重燃他们热情的时候了。”在她看来,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京剧院团深入中小城市,与那里的观众互动起来。“京剧归根结底是一门剧场艺术,它与荧屏上呈现的效果截然不同。观众能看出演员细致入微的改动,演员也能及时读懂观众的需求,只有这种互动才能最有效拉近彼此的距离。”

  赵葆秀认为,从经济学角度讲,将京剧演出市场向中小城市拓展于双方都合算。“一片区域接连走过去,摊薄了演出成本,最终受益的还是当地观众。”但在推进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两件事,“一是找市场,二是公益性培育”。一方面通过政府的引导、媒体的推动,让更多观众知道京剧表演艺术家和京剧团体,也吸引企业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组织演出;另一方面,京剧院团自己来搭台,主动到需要的地方去推介交流,“甚至不妨拿出一些免费场次或时段,由演员专门给观众介绍服饰、唱段以及戏文,引导观众欣赏”。

  “朋友越走越近,京剧需要经常面向观众,双方才能建立起感情。基层群众看到一流剧团、一流演员当然欢欣鼓舞,只是需要演员们吃些苦头,不能因为条件不好就不作为,市场需要开拓。”

  记者 姜琳琳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