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将恢复天桥景观 王世仁:不是造“假文物”

2012年09月18日 10:23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本报记者 耿诺

  永定门有“门”,天坛有“坛”,而天桥却已失“桥”85年。记者昨日从市规划委获悉,为了让天桥有名有实,本市将在明年重新恢复“天桥”景观。但因为原址已经处于道路交通汇集处,目前初步确定桥体将在向南数十米的绿化带内重现,并将在如今的十字路口、旧桥原址处留下印记。

  桥体将建在绿化带上

  “为了重现天桥景观,设计师根据史料记载,现场考察的情况,一共做了4种设计方案。”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说。

  这4种方案今年5月出现在市规划委网站上,公开接受市民提意见。4套备选方案里,方案一只留下原址印记,方案二为在道路中间建设环岛,方案三是在路口东南角重新建桥、做凉亭,方案四则是以“印记”方式标志老天桥的遗址原位,而将拱桥和石碑迁至南侧绿化带前端进行建造。

  “在群众投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老百姓对方案四的呼声最高,这和专家的意见倾向非常一致。”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说。

  对于这4种方案,文物保护、民俗专家对第三种不太“感冒”,一位专家甚至对记者直言,“桥”如果不建在中轴线上,“就完全失去了景观重现的意义。”而第二种设计方案则让交通规划专家忧心忡忡:“南城的路窄,车多。未来这里还要建演艺聚集区,如果做成环岛,车流放缓,交通拥堵问题更难解决。”

  在第一种和第四种方案里,多建绿地的方案四获得了网友青睐,最终作为惟一一份方案,进入了最后的修改环节。

  桥景细节还在微调

  据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座桥明年将以“地标”的姿态出现,结束天桥地区有名无实的尴尬。而选定的初步方案目前还在进行微调,希望能对天桥地区起到明显的指引作用。

  天桥是什么地界儿?在身为“80后”的记者记忆中,这儿有“超牛”的天桥商场,一楼的自选冰淇淋和电烤羊肉串,能让当时四五岁的孩童快乐整整一天。而在另外一位年近80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王世仁眼中,天桥中光怪陆离的风貌构成近代宣南的一大景观。“天桥之名,源于跨在东西龙须沟上的一座桥梁。清乾隆时期,天坛、先农坛之间尚无市房街道,只有雍正七年修筑的供皇帝祭天使用的一条石砌御路。位于这条御路北端的桥梁即名天桥。”昨天,他这样对记者说。

  “设计师还在收集、整理这座桥的信息。”一位参与意见的专家告诉记者,在这次征集意见过程中,市规划委收到了很多来自专业文保单位提供的素材,设计师将依据这些更为详实的史料,进行进一步修改。

  这位专家表示,由于实景的桥已经在1927年拆除,因此初步只能根据能够找到的文字材料进行设计。有些文字中称,乾隆至光绪时期的天桥为单孔石桥,桥长约8米(2丈5尺),宽约5米(1丈6尺至1丈7尺),高约1.9米(6尺),桥上铺石板御路,两侧有石栏杆。据一张几乎仅存的清末老照片显示,这座桥的桥身非常高,似乎能印证那些残存文字的描述。

  明年施工几乎不影响通车

  “当时考虑方案四,也是因为桥体会建设在绿化带上,不会影响交通,在施工中也会尽量降低对过境交通的影响。”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说。

  其中原址“印记”将采用大理石等材料,对地面进行铺装。这种施工工期非常短,完工后也不会对周边交通和现有建筑物产生干扰。而“桥”的位置基本选定在南侧绿化带的前端。由于建设了这样一条绿化带,两侧的机动车道将分开成为单行道,交通有可能因此变得更顺畅。

  记者了解到,由于施工位置只在十字路口南侧的一条道路上,因此对于整个十字路口的影响较少。相关负责人说,绿化带还会成为天桥演艺区中的一处活动广场。行人可以走地下通道进出广场,过街的行人和车辆也可以实现分流。

  对话

  景观重现不是造“假文物”

  大约是从去年开始,在致力进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人群中,越来越频繁地听到了“景观重现”这个词。作为第一个试点项目,天桥重新建“桥”,是否会如同一些地区重建的“古文化街”一般,被人认为是“假文物”?

  记者:为何要选择在天桥地区进行景观重现?

  王世仁:我们说要保护旧城,其实保护的就是旧城所代表的文化。天桥在中轴线上,是个非常重要的节点。

  按照古代礼制,帝王进行“郊祀”的天坛应该在郊外。明朝时,划定郊区城区范围的“国门”是正阳门,但在清朝改成永定门以后,天坛就被划归到城内,在天坛进行“郊祀”不合礼制。这时,就有必要再修“国门”,将天坛重新划到郊区。乾隆皇帝时期修建了天桥,并刻制了两座方碑放于桥头,这种格局在古代相当于“国门”,这是天桥在礼制上的意义。

  记者:如果说要恢复“国门”,那为什么又要重建一座桥呢?

  王世仁:这座桥是有据可考的,在坛路北侧的红庙街78号院里,保存着一座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皇帝亲笔撰写的《正阳桥疏渠记》方碑,碑文记载了当年城南一次“疏渠建桥”的环境整治工程。修路以前,这里有一座可以行车的平桥,在疏渠后,重建的天桥就变成了皇家礼仪专用的拱桥;在1906年整修道路时,又再次恢复了人车混行的功能。

  这座桥在一组景观中有特殊的意义。清朝当时之所以要建桥,是因为当时这个区域的地面低,比正阳门脚下低两米,比永定门脚下低1米。如果不建桥,意味着中轴线“塌腰”了。当时的桥建得非常有讲究,桥的顶点和永定门、正阳门脚下的地面,能够连成一条直线。可以说,桥是这组景观的核心,也是很需要恢复的元素。

  记者:对于目前一些将文物建筑搬迁到异地的做法,其实社会上已经有了不少争论,如今要复建一座桥,却还不在原址,您是否会担心这比真文物搬迁更没有味道?

  王世仁:要重现景观,主要为的是文化意味。在天桥的原址上,桥的基础已经不能再使用;而且这几十年发展下来,地面的交通系统、地下的市政管网都已经形成了。如今的恢复,为的是个念想儿。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