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延安老人为红军夫妇守墓40年 曾见过八路军造枪

2012年09月19日 11:31 来源:西安晚报 参与互动(0)
延安老人为红军夫妇守墓40年曾见过八路军造枪
李志有老人拿着当时兵工厂炼铁时留下的炉渣。
当年兵工厂的红军住过的窑洞。

  知道李志有老人,是在一次非常偶然的“闲聊”中。听朋友说,在延安甘泉县的寺沟村,有位老人一直守护着一对红军夫妇的墓长达40余年之久。老人的这一做法引起了我们的强烈好奇,9月7日,记者驱车100多里,在甘泉县东沟社区一条通往大山深处的公路尽头的山沟里,找到了这位古稀老人。

  成长岁月

  结缘老红军影响其一生

  “1947年,胡宗南进攻延安时,八路军的兵工厂就搬走了,当时我已经9岁了。实际上在胡宗南进攻延安前的1946年,这里就已经不再正常生产了,这一年的年底,工厂基本上就已经全部撤离了。”李志有老人向记者回忆到。

  据了解,当时村里有一个既炼钢铁又修枪造枪的兵工单位,但国民党军队来了后,为了保护和照看厂里没有及时带走的东西,部队上特别留下了一对八路军夫妇留守。这对夫妇就是后来影响李志有老人一生的溥兴贵、余凤英夫妇。

  “小时候我在兵工厂里见过他们两口子,对人非常好,他们留下后很快就和村民亲近起来,当时住在我家隔壁,那时我不知道他们是红军战士。1947年春天,国民党来到我们村子后,全村人带着他们迅速转移了,从那时起,我们两家就再也没分开过。”李志有老人说起这两位老红军,颇有感触。当年,为了保护兵工厂的档案以及没有带走的生产用品,溥兴贵夫妇在老乡的帮助下专门挖了两个窑洞将档案等文件埋起来。为了不让敌人找到这些档案材料,溥兴贵夫妇在随村民转移时,将两个窑洞伪装成“墓地”。但等国民党队伍离开后,他们回到村子时发现,藏有档案资料的“墓地”已经被掘开。

  “村子附近能够见到的墓地全部被掘开,模具被砸毁,档案资料被放火烧掉。”李志有老人沉默了一会儿后说:“所有东西都被毁了,溥兴贵夫妇当时都哭了,他们那种伤心样,我这一辈子都忘不了。”李志有老人回忆说,夫妇二人当时认为自己没有保护好档案资料,没完成党和组织交给的任务而悲痛不已。因为惭愧,夫妇二人直到死也没有再回部队,而是留在了寺沟村过着百姓的生活。

  儿时记忆

  兵工厂内见到真枪

  “我老家在河南,但是我在延安出生,我是地道的陕北人。小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除过门前的这条小河外,就是兵工厂里的那些叔叔阿姨了。”在老人居住的长满鲜花的农家小院里,李志有老人向记者介绍自己小时候的家乡,充满自豪感。

  李志有老人说,民国十五年(1926年)河南闹水灾时,他的爷爷李好善带着全家逃荒到延安甘泉县寺沟村,当时全村包括他们家在内才有4户人家。1942年,在他4岁那年,村子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从1942年到1947年,他目睹了兵工厂从红火到撤离的全部过程。

  “我记着当时有好多穿军装的人在这里炼钢铁,炼铁炉就架在我们家院子下面的大路边,一个挨着一个。那时我还是个憨娃娃,整天就在这些炼铁炉边上玩,部队的大人对我很好。这里除过炼铁外,还有一个修枪所和翻砂厂,有很多枪械零件的模具。我在修枪所见到过很多枪,有些枪托断了,有的没了枪栓,都送到这里修。”李志有老人说,在外人看来,兵工厂只是当时部队上一个炼钢铁的地方,实际上,这里是一个既炼钢铁又修枪造枪的兵工单位。许多八路军战士一边开采山上的铁矿石炼钢铁,一边将炼好的生铁融化成铁水,再用模具做成枪械零件、手榴弹、地雷等武器。

  “你看,这些窑洞就是当年兵工厂八路军战士住过的地方,这个窑洞是当时修枪所李所长住的窑洞,那边那个是教导员住的,他们的长相和说话的样子,我都记得清清楚楚,都是一群好人啊。这些窑洞现在我都照看着,这是革命旧址啊,应当保护起来。”李志有老人指着与其院子一墙之隔的,一些已经废弃且外表看上去已经破败不堪的土窑洞向记者介绍。记者看到,这些窑洞虽然建造于70年前,但是,由于土质好,除过窑洞口有些残破外,窑内的窑壁部分尚无一点塌陷的痕迹。

  老人心愿

  希望能给老红军夫妇立碑

  “老两口去世后,按照遗愿都埋在了当年他们埋藏档案资料的窑洞里。”李志有老人说,1967年和1974年,溥兴贵和余凤英相继因病离世,当时作为村书记的李志有,按照两位老人的遗愿将他们双双埋在窑洞里。因为和两位老人有着非常特殊的感情,自此以后,逢年过节,李志有老人都会扫墓、祭奠。而这一坚持,就是整整40多年。

  “这里就是两位老红军的安葬之地,闲来无事时,我都会到这里来看看,陪陪两位老人。”在李志有老人的指引下,记者在紧靠土路、已经被树木掩盖的一处山体前停了下来。初秋的大山里凉风阵阵,风过之时,茂密的树林发出沙沙的响声,偶尔还有一些昆虫所发出的咝咝声,让这里显得愈发悠远寂静。

  “小时候的记忆及老红军夫妇的经历对我一生影响非常大,他们平和、坦然而又淳朴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让我一想起来就肃然起敬。前些日子,这里要建一个‘生态旅游基地’,因为修路,差点将两位老红军的坟墓毁掉,幸亏我发现得及时,不然我会悔恨一辈子的。”李志有老人说,他现在已经70多岁了,全村只有他最了解兵工厂和老红军夫妇的事,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将这段历史告诉大家,好让后代子孙及后辈们在了解这一段历史的同时,能继续照看好这些特殊的窑洞和墓碑。为此,他期望相关部门能尽快地将坟墓重新修缮或者迁移保护起来,并能在碑上篆刻两位老人简单而又不平凡的事迹,在告慰先烈的同时,教育后人。

  临走时,李志有老人告诉记者:“余凤英老人曾经给我说过她有一个儿子在蒲城。她和溥兴贵是在部队上认识的,他们结婚之前她在蒲城的丈夫不在人世了,为了生存,余凤英跟着部队当了兵,而她与前夫的儿子,则留在了前夫家。余凤英后来曾一度想寻找自己的孩子,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他希望有好心人看到报道后,能帮助已经离世的余凤英老人了了她的心愿,找到她的儿子。

  (文/图 雷鸣 周鹏)

【编辑:于晓】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