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大师四年完成水浒108将 小说看了不下6遍
记者 南芳
“你给我写信,这个技艺一定要传承。”
“哎呀,我是桐庐的,你是富阳的,我们还是老乡啊。”
第四届“杭州市民间工艺大师”评选活动昨天正式揭晓入选名单,各位大师的作品也聚集展出。石雕、根雕、彩灯、剪纸、扇艺、盆景、泥塑、玻璃拉丝……虽然艺术门类各不相同,但几位大师切磋起技艺来,还颇有点相见恨晚。
自杭州城区及桐庐、富阳、临安、建德等地的47名民间艺人和民间工艺爱好者参加了这次评选活动,最后,厉柏海、李再春、徐士军、盛晨、潘寅生等15人被评为民间工艺大师。
为了做个好根雕,深山老林找树根
“这鸡蛋壳这么脆,一刀刻下去,难道不会碎吗?竟然还有鹌鹑蛋,了不得啊!”看着大师的鬼斧神工之作,观众免不了啧啧赞叹。根雕大师李再春的《鹰》前,围了一群人。
一只雄鹰栖息在扁平的枯树根上,密密麻麻的根须正好成了鹰的丰羽,根须之间还夹杂着不少天然的根抱石……这样古老的天然树根,找找不容易吧?有人发出一声疑问。
“这都是去一些悬崖峭壁,或者石头缝里挖出来的,这个树根至少也有个三四百年了。”李再春说。
江西、福建的一些深山老林是他经常出没的地方,既要爬山,还得拿工具,一不小心跌下去,命都可能没了。还有很多大树根,一个人拿不动,还得招呼两三个人一起上山。
“有一次,我找到一个杜鹃根,很漂亮,但都是石头压着没办法。后来用了橇棍、锤子才挖出来。”这样的过程,对李再春来说是家常便饭。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位背着斜挎包、稍有点儿驼背的老人。他是此次评选中年龄最大的民间工艺大师,叫盛晨。
老人家76岁,是个节能、环保的行家。做一个纳米西湖景观节能灯,耗费了他4年的功夫。做这个灯,最难的还是高温,必须控制在1350到1380度之间,这对老人的身体是个不小的考验。
作品卖得俏,老婆想要都没份
“给外宾做肖像,白人就做白一点,黑人就加点黑,有颗痣也得弄出来。”河坊街上的“面人徐”徐士军正给木雕大师潘寅生介绍面塑特点。
突然“面人徐”得意起来,“我出手很快的,一天下来,马鞍、佩剑……一个五虎上将就能做好。”说完,朝边上的潘寅生使了个眉色,“你们木雕做不完吧?”
潘寅生有点无奈地说:“我们最少一个礼拜。”
母夜叉孙二娘满面笑容,一只手做出邀客的姿势,另一只手却在背后握着一柄尖刀;行者武松,举起钵头般大的拳头,怒视凶猛的老虎,骨子里的血性和豪气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的108水浒单将,花了潘寅生四年时间。
“为了抓人物形态,光是小说就看了不下6遍。”潘寅生的妻子告诉记者,他雕刻的第一个人物,是他心目中的“真英雄”宋江。
如今,潘寅生的作品有多俏?答案是:家里基本是空的。“每次看到他刻得很漂亮,我也想要一个,但结婚这么多年了,他就是没工夫帮我做。”妻子既高兴又无奈。
每次潘寅生在外,妻子大多都会随行。而偌大的展馆里,像这样惹人眼红的“夫妻档”还有不少。
一张简陋的桌子,一盏台灯,戴着凉帽和老花眼镜的王维增,左手小榔头,右手小钉子,现场雕刻起一个紫色圆盘来。他说,这是为了“现场烘托一下气氛”。
陪伴在身旁的妻子张爱华到像个热情而专业的“经纪人”:“他刻章、刻砚台、钢笔画都很好的,就是一天到晚搞这个,别的都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