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学者梳理琉球珍贵文献史料:版图中无钓鱼岛(图)

2012年09月27日 14:58 来源:新闻晚报 参与互动(0)

  《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编者之一韩结根向记者详述史料中的琉球版图概况

  晚报记者 龚星 现场图片

  晚报记者 张骞 报道

  复旦大学出版社编审、古籍研究学者韩结根教授昨日举行新闻通气会,向媒体披露了在即将出版的32册 《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编纂过程中,他接触到的一些有关钓鱼岛的历史材料。

  这些材料都是琉球国人自己留下的文献,时间跨度长达1200多年,确证钓鱼岛自古属于中国。两国之间以姑米山(属琉球)与钓鱼群岛(属中国)之间一条深达2000余米的黑水沟为界。

  据悉,这些史料在国内尚属首次整理运用。

  琉球疆界史料中无钓鱼岛

  日本政府声称拥有钓鱼岛领土主权,其中一个重要论据便是钓鱼岛是琉球的附属岛屿。而此次整理出来的史料证明,琉球版图根本就无钓鱼岛。

  “根据常理,钓鱼岛在交通方面有着如此重要地位,如果属于琉球王国领土,琉球人在记载自己国家历史地理的版图中应该有所反映,但事实并非如此。 ”韩结根在编辑和整理《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过程中,特意留心有关海上分界线和钓鱼岛归属等问题的文献资料。他检阅了现今存世的琉球王国所有汉文文献,发现设有专门章节全面记录和讲述琉球疆界和岛屿的文献中都无钓鱼岛。

  他举例说:“《中山世谱》是琉球王国一部记事甚为详细的正史,其卷首载有《琉球舆地名号会纪》,全面记载了琉球 ‘三府五州三十五郡’、‘三十六岛’及其附属岛屿的正名和俗称,其中并无钓鱼屿、黄尾屿、赤尾屿等岛屿,后附《琉球舆图》,也未出现钓鱼岛及其相关的名称,其最西南端的岛屿为‘姑米’山。另一部《琉球国旧记》,是一部记载琉球王国历史、地理、风俗、经济、文化及有关遗闻和传说的历史文献,其正编卷八、卷九是专记岛屿的,卷中自西南而东北依次记载了 ‘久米岛’、‘马齿山’、‘叶壁山’、‘宫古山’、‘八重山’及其附属岛屿,并没有出现钓鱼岛,甚至该书附卷三《山川》中记琉球每年四季所祭祀的火神时,罗列了琉球王国890座山岳和岛屿的名称及所在位置,其中也无钓鱼岛。 ”

  中国与琉球以黑水沟为界

  史料显示,在琉球人的意识中,钓鱼岛一直是中国领土。 《指南广义》是一部记载琉球赴中国进贡有关航海问题的文献,作者是曾于康熙35年(1696年)赴中国进贡的琉球王国著名学者程顺则。书中图文并茂,在一张海岛图上可清楚地看到以黑水沟为中界,古米山(同“姑米山”)与钓鱼台(同“钓鱼岛”)、赤尾屿、黄尾屿等中国属岛隔“沟”相望。

  韩结根继而又发现,在程顺则诗集《雪堂燕游草》卷末附录有一篇《琉球考》,其中文字曰“往以西南风,期孟夏;归以东北风,期季秋。望见古米山,即其境”。“在程顺则的意念中,琉球国领土就是止于姑米山,由此再往西南方向便没有其国家的岛屿了。”韩结根说。这种根植于琉球人意识中的国境线还有一处更直接的文字记录:道光20年(1840)秋,琉球国中山王尚育遣耳目官向国鼎、正议大夫林常裕奉表赴中国进贡方物,在旅途中,随同贡使到北京国子监“留学”的琉球陪臣子弟郑学楷写了一首《海上观潮歌》,其中有句“长帆十幅出姑米,苍茫万里无津涯”,自注曰:“姑米,下国属岛,过此则无岛屿矣。 ”韩结根说:“所谓 ‘无岛屿’,当然是说前方无琉球岛屿。这说明琉球国西南端岛屿止于姑米山,而姑米再往西南方向的赤尾屿、黄尾屿、钧鱼台等无疑都是中国的属岛。”这恰恰与中文的资料两相映证。

  钓鱼岛自古就纳入我海防

  自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杨载出使琉球诏告即位建元、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奉表称臣纳贡起,中琉两国便建立了宗藩关系;而从永乐二年(1404)明成祖册封世子武宁为中山王开始,琉球国王均由中国皇帝册封。中国明清两代朝廷先后24次向琉球王国派遣册封使,留下的大量《使琉球录》,不仅记录了册封使在琉球的所见所闻,同时也记录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属于中国版图的历史事实。

  此外,台湾的方志和台湾府志中的记载也证明钓鱼岛是中国领土。韩结根说,他查阅了在乾隆12年(1747年)的《台湾府志》,在“海防”这一节当中就提到了钓鱼岛,表明当时属于福建省的台湾府版图中有钓鱼岛。而在嘉庆12年的 《续修台湾县志》“海道”这节中,在讲海上海运的道路时也提到钓鱼岛。

  复旦大学出版社董事长、总编辑贺圣遂表示,此番中国学者通过梳理和研究琉球人自己的文献记录,客观、生动、有力地证明了钓鱼岛的归属权在两国之间毫无争议,这一成果也再次彰显了学术整理出版的现实担当。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