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武汉圣若瑟女中往事:富家小姐交白卷抗议日军

2012年10月09日 09:28 来源:武汉晨报 参与互动(0)

圣若瑟毕业生校门合影留念。

圣若瑟女子中学学生做实验。

  记者严珏 通讯员王启辉 图片由武汉19中提供 制图殷雪君

  武汉市第十九中学(原私立汉口圣若瑟女子中学),位于今汉口自治街242号,是汉口最早的女中之一。圣若瑟女子中学的教学大楼至今保护完好,并一直作为教学使用,这在我市的老学校中很少见。

  1911年,意大利籍主教田瑞玉向意大利加偌撒修女院院长柏博爱修女发出邀请,请她来武汉办学。圣若瑟女校的创办,渊源于汉口教区田瑞玉主教为继续完成他的前任主教的计划,即:“就是要把教区所有慈善教育事业,或借以完成,或另行新创,以发挥意国方济各会在传教事业上的最高效率”。

  圣若瑟女校起初设在原汉口特三区鄱阳街21号仁慈堂内(今市二医院住院部,已毁),分初级小学、高级小学二部。

  后来因开设中学部,校舍不够用,拟选新校址,以广纳学生就学。1923年在汉口府北一路长墩子(今汉口自治街242号处)选定了校址,聘请名设计师沙西设计绘图,时经二年,耗资银元19万多,建起了一座5层大楼。至今这栋教学大楼里仍有莘莘学子在就读。

  1952年,圣若瑟女子中学被武汉市人民政府接办,改名为武汉市第四女子中学,1956年改为武汉市第十九女中,1968年,男女合校,改名为武汉市第十九中学,现在是一所全日制高中。

  寻找女校痕迹

  纯象牙钢琴已有百年

  从繁华的江汉路步行街漫步到这里不到10分钟的路程,只10分钟,仿佛就交换了空间,前者让人尽享现代化城市的繁华,后者则让人一下子沉浸下来,享受悠久历史带来的宁静。

  从教学楼的大门拾级而上,走进大楼居中的主入口,门的上方是彩绘玻璃。主楼为内廊式布局,走廊上贴有不同历史时期的图片,连接起来就是一幅百年名校历史沿革的风情画卷。

  内廊两边均是教室。过道很宽,最宽处超过4米。楼梯宽阔并带有转角平台,扶手栏杆均饰有雕刻,尤其是每层楼梯的首根水磨石棱形立柱,十分粗犷气派。

  教室不仅宽敞,层高都是4米以上,楼板都是夹三层,在天花板和楼板之间夹沙灰层,用于隔音。木地板全漆成红色,玻璃门窗外还另安装了百叶窗板。所有的门窗、地板、勒线、天花板饰线都是用的上等木料,且细部装饰均独具匠心,目前,大部分仍保持完好。

  穿过宽阔的木制回廊,拾阶而上,来到阁楼顶,这里曾是禁地,只有修女才能进入,如今被整修成校博物馆。近百年来不同时期的女生倩影穿越时光,笑貌嫣然;纯象牙键盘的钢琴跟女校的历史一样漫长,遥想当年,多少豆蔻少女在这里演奏青春梦想;已成古董级的脚踩式缝纫机,是当年女生做女红功课的教具;

  当年的女校,除设语文、数学、史地、理化各课外,还增加英文、手工、绘画、音乐各课,老师几乎全部是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获得教师学位的意大利籍修女。在那个年代,这所女中,培养了诸多具有近现代民主和自由思想的新知识女性,从这所学校走出的女性佼佼者数不胜数,成为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洋楼里的教学楼

  在城堡上课

  自治街242号的这幢百年建筑由意大利著名建筑师沙西设计,建成于1925年。整个楼房一共有五层,砖木结构。为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是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

  建筑师沙西,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基本元素全部运用到这幢教学楼里,多立克柱式的门斗、红砖清水墙、窗户都是百叶窗。建筑的平面布局和立面构图形式的对称,使文艺复兴式建筑强调平方向,追求平衡、和谐、理性的统一的理念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2000年毕业于19中的本报编辑杨幸慈,在这栋古老的大楼度过了她整个6年中学时光。“当时得知我在这所中学读书,小学同学不知多羡慕呢!”说起自己的母校杨幸慈得意得很。

  “在小学同学眼里,我是在城堡里上学!”杨幸慈笑着说,“多数同学都在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修筑的建筑里上学,每次带着小学同学来我们学校参观,都能收到羡慕的目光,‘你们学校好过瘾啊!像城堡一样!’他们这么评价着。”

  “老建筑有令人羡慕的地方,可也有麻烦事。”杨幸慈回忆。19中教室的窗户有两层,外层是百叶窗里层是玻璃窗,每次做卫生里层的玻璃窗倒是好清洁,可外面的百叶窗那可是个精细活,要把抹布叠得小小的,用手指抠进去一层一层的擦,一个百叶窗擦下来,手指头都要僵了。就因为外面有个百叶窗,所以教室里的玻璃窗都是朝里开的,有时为了是否开这个玻璃窗同学之间还会起点小摩擦,窗户往里开坐在靠窗的同学就得起身或者低头让位置开窗,窗户打开了还要占一点靠窗同学的空间,有时靠窗的同学就不愿意开窗户。不过正是这样的小摩擦才让中学生活多了不少乐趣,也让同学们在小争小吵中增进了感情。

  老奶奶的女校记忆

  用交白卷抗议日军侵略

  巧的是,杨幸慈的奶奶在新中国成立前也在这栋教学楼里就读,很小的时候奶奶就跟她讲过女中的故事。

  奶奶说,那时能在女中就读的学生,都是家里经济条件不错的人家,算得上是大家闺秀。每到放学的时候学校门口都停满了私家黄包车,等着小姐们出来直接拉回家。那场面就跟现在一些有名的小学放学,学校门口的大马路被私家车堵得满满的差不多。

  别看在这里就读的都是各家的小姐,但小姐们并不是人们想象中传统的弱女子,在抗战时期,她们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抗议日军的暴行。武汉被日军占领期间,女中并未停课,但学生被要求学习日文,一次日本军人来学校检查学生学习日文的情况,杨幸慈的奶奶和几位同学就以交白卷的形式来抗议日军的侵华行为。后来日军要求学校查出交白卷的学生,老师和校领导为学生们打了掩护把事情糊弄过去了。

  女校的历史

  建于“女学未兴”之时

  未建“女子大学”成遗憾

  盘点武汉19中百年办学史,其实是一部发人深思,催人奋进的励志史。学校草创之时,中国尚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地处中国内陆的武汉,“女学未兴”,一般百姓普遍持“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都不让女孩子读书,加上人们对“洋教”的恐惧感,就更别说送女孩子读“洋学堂”了。圣若瑟女中先是借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的场所办学,后来“学成者不去,来学者日增”,学校只得另辟新校,满足需求。1923年,柏博爱等人筹措巨资,准备购地建房,遍访西欧,考察教育。

  1925年,新校竣工,学校迁入新址。然时局不稳,战火连连。北伐时,“生徒避患者众,校舍一空”。1931年,武汉遭遇大水,洪水为患,学校周边一片泽国,“文卷图书仪器,均遭淹没”,水退后,“墙壁泥污破败,满目荒凉”。然全校上下,精诚团结,同心协力,“筹资整理,顿复旧观”。

  1935年,经过多年准备,学校获得教育部命令,准予立案。同年“教育部电准参加中学会考”,学生学习成绩优异,学校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此时,学校曾考虑,按照英国伦敦女子大学的样子,筹备成立“中国女子大学”。然而,1937年日寇入侵,“中国女子大学”成为泡影。

  1938年武汉沦陷,学校停课,学生失学。经社会进步人士敦促,圣若瑟女中“忍辱复校”,学校当局与敌伪艰苦斗争,巧于周旋,“虽经空袭战火,授课不辍”,甚至有教会工作人员在空袭中丧生,以身殉职。

  八年抗战,“武汉教育几濒于破产”,只有圣若瑟女中因教职工“严守校舍,保全校具”,才使得学校“校舍巍然图书仪器俱备,得在汉上成为完善女子中学”。

  1949年5月,圣若瑟女中回到人民的怀抱。几十年来,在武汉人民的心目中,武汉19中一直是武汉市最好的中学之一。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