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作家:诺奖不一定全面 但莫言作品货真价实
中新网纽约10月11日电题:旅美作家:诺奖不一定全面 但莫言作品获奖货真价实
中新网记者 阮煜琳
“莫言的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货真价实的!”旅美作家台湾丛苏11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但诺贝尔奖不一定是全面的,评奖委员会成员不可能读过所有的作品,我们从不为了是否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遗憾和抱怨。
旅美作家台湾丛苏11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几年前曾在美国曾见过莫言。莫言是一个非常俭朴的人,也是一位辛勤创作的作家。作为一位严肃的中国的本土作家,与众多的通俗文学作家不同,莫言不是为了销路而写作,是为写作而写作。
“莫言没有为现今大城市五光十色的生活所浸染,作为来自山东的一位作家,多年来,仍然坚守在自己生活的那片土地上,写社会基层民众的生活,他们身处社会偏僻的一隅讨生活,是一群没有话语权的人,莫言通过作家的笔向社会大众揭露他们的生活面貌,描写这个不被社会所关注的群体的生活,写他们的所思所想。
“莫言文字朴实无华,但力度千军万马,早期代表作《红高梁》里的农民能在最艰辛贫困的逆境中,与天地斗争,与敌人奋抗,仍能挺直腰杆子做人,其实是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坚韧脊梁。”
丛苏说,一个作家的滋养来自于他所生长的土地和人民,离开其中的任何一个,都只能得到浮华的表面。
谈到华文文学在当今世界文坛的重要作用。丛苏讲到了中西方文学的不同。她说,西方文学作品,主要是从哲学的角度探索人与神、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会不停地追问,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而中国文学探讨的是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人的关系。
丛苏说,中国文字是伟大的,可以“惊天地、泣鬼神”,而由于语言的差异,西方人看不懂,许多优秀的作品翻译后失去了它原有的意味。
“有一次我去日本开会,曾有外国人问我巴金的作品英文版怎么像是小学生写的,我告诉他们,巴金的作品写得很好,这是翻译的问题。”丛苏说。
与西方文字由字母组成不同,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当你看到“哭”字的时候,似乎可以看到一个人有哭泣表情的脸,当看到“飞”字的时候,仿佛看到一只小鸟在张着翅膀飞翔。中国文字具有表意性,这种意象是西方人所不能理解的。
“一种伟大的语言,怎么能不属于一个伟大的民族?”丛苏说,中国的文学作品,从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到清代的曹雪芹、吴承恩,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鲁迅、巴金,再到当代华文作家,以奇书《三国演义》、《红楼梦》为代表,中国曾产生了众多优秀的华文文学作品。
“在当代世界华文文坛中,中国本土作家是最出色的。”丛苏坦率地说,“像海外华文作家中,白先勇等都是当代非常优秀的作家,但相对于中国本土作家来说,我们的生活太平淡了。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是写人生的痛苦、情感和感受,生活顺利的人不一定写得出来。”
“当代文学作品中,我个人比较喜欢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伤痕文学,代表作家有戴厚英、张洁、王蒙、张贤亮等,他们从生活沉重的负担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了一批感人的作品。”丛苏说,“也比较喜欢当代乡土文学,代表作家有莫言、贾平凹等,他们经历了当代中国大陆几十年间的风雨变迁,有着太深刻的生活经验,写出了不少重要的作品。”
“对海外华人来说,中文是他们心灵的抚慰,读一读中文的报刊和杂志,可以让他们漂泊异乡孤独的心灵得到安慰。”丛苏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