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叶开担忧莫言作品进语文教材:一经解读就很可怕

2012年10月15日 11:03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昨天,多家媒体报道称,语文出版社已经确定将莫言作品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昨天,该社有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确实正在考虑将莫言作品《透明的红萝卜》收入高中选修课读本,读本并非教材,严格意义上来讲和其他课外读物并无实质区别,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记者还了解到,其实莫言的作品《红高粱》早已选入新人教版选修读本《中国小说欣赏》。至于是否能够进入教材,该出版社表示教材的修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且相对稳定。

  ■今年短篇小说选读

  将收录《透明的红萝卜》

  有媒体报道称,从语文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组了解到,目前该社已经确定将莫言作品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语文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组张夏放称,该社目前正在编写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为短篇小说选读,作为语文教材的配套读本。这两天,刚刚确定了该教材收录的40篇作品书录,中外作品各20篇。在中国作品中,除了中学生们熟悉的鲁迅、沈从文、老舍等作家作品外,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也被确定收录。

  该消息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有关莫言作品是否该入选中学生教材的话题引起热议。“莫言有二十多部中篇,八十多部短篇,大多可以选入教材。早你们不选,人家获诺奖了你来凑热闹。诺奖对你们来说算个啥?你们根本不在乎。”也有人表示,“作为一名曾经的高中语文老师,我认为如果用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法教这篇文章,不仅会毁了这篇文章,也会毁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读本并非教材

  相当于课外读物

  昨天,张夏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解释道,“读本”并非“教材”,主要供学生自主选择,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些读本和其他课外读物没有实质区别,不具有强制性,只是在编写上更贴近中学生。选修读本分为《唐诗宋词》、《短篇小说》、《中国现当代散文》、《中外现代诗歌》等好几种读本。最近恰好在编写《短篇小说》读本,莫言的作品本来也在考虑范围内,这次得奖只是更确定了大家的判断。编辑部已经将莫言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列入其中,但最终还需交由该社总编室讨论。

  为什么选择《透明的红萝卜》,他表示因为考虑到了作品的贴近性。由于《透明的红萝卜》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去描写,在心理上和中学生更有贴近性,所以中学生理解的难度会相对低一点。莫言通过《透明的红萝卜》里描写的那个没有姓名的黑孩子来诉说他少年时代吃过的苦,生活环境的寂寞荒凉,无人理睬却又耽于幻想的那一段时光。

  ■《红高粱》《白鹿原》

  早已入选人教版读本

  记者了解到,其实早在语文社之前,莫言的作品《红高粱》就已被选入新人教版选修读本《中国小说欣赏》,该读本中不仅收入了莫言的作品,还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从古至今经典名作。《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敬泽曾选编的一本中学生课外读物中也曾选入了莫言、余华等当代作家的作品。

  但是凸显出的一个尴尬的事实就是,确实当越来越多的当代作家进入中小学教材的今天,莫言的作品至今还没被教材选编。对此,张夏放解释道,可能是由于莫言的作品理解上确实存在一些难度,因为过去对于他们来说接触更多的是现实主义的作品,对现代主义作品的接触较少。但他认为中学生完全可以去阅读一些先锋作品,在语文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已经收录了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和西方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的作品《巨翅老人》。

  ■莫言作品早就该进教材

  不要低估中学生理解力

  《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敬泽也认为,不要低估现在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莫言早期的短篇小说充满诗意,非常适合中学生读。《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叶开长期关心中小学语文教育,他认为莫言的作品早就该进入教材了,“那么多人的文章都选了,莫言的文章比那些好多了。”但是他也担忧,在目前的教育制度下,一解读就很可怕。张夏放坦言,教材的修订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并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修改起来相对困难。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