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莫言作品入教材应慎之又慎 不能因热度拍板
莫言作品入教材应慎之又慎
莫言“摘诺”仅4天就产生了强劲的“莫言热”:作品全国性脱销、被建议入教材,一些家长在不了解莫言作品的前提下却让小孩子苦读……10月14日,面对几近疯狂的莫言热,记者采访了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刘铁——
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是否被所有人接受?莫言作品是否可以入课本?“入课”前应做哪些处理?莫言作品适合哪个年龄段的学生看?
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喜获诺贝尔文学奖,随即在社会上突然刮起了一股强劲的莫言“消费”风:作品脱销,与莫言相关的物品纷纷“镀金”,其作品甚至被考虑增加到语文教材中,众多家长在“根本没听说过莫言”的前提下购买莫言作品送给自己的小孩子让其苦读……以这种狂热的方式追求“莫言”在当前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是否妥当?面对莫言逐渐成为一种赶时髦的符号时,是否该替“莫言热”降降温呢?就此,记者采访了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刘铁。
“莫言热”产生文化狂欢属情理之中
“任何国家获此殊荣,都会掀起全民性的文化狂欢,而‘诺奖’又是中国人期盼百年之久的荣耀,所以今天的各种反响都在情理之中。”
刘铁认为,“莫言热”引发的“大众狂欢”有深层次的理由。首先,它满足了人们的“荣誉饥渴”,“中国人有浓烈的诺贝尔情结,但因为西方对我们的偏见和一些历史因素,中国人一直无缘染指‘诺奖’,这造成了人们的焦虑和饥渴。莫言‘摘诺’,令这份期盼在瞬间得到高度满足。人们此时展现出的亢奋情绪,也正是‘压抑’很久之后出现的正常反应。”
刘铁表示,莫言“摘诺”同时满足了大众的“精神饥渴”,“近年来,中国传统的文学消费被电视剧、电影、动漫等产业挤压、屏蔽,导致人们疏忽、冷落了莫言,但‘诺奖’的颁出,令莫言成为全世界的文化热点。有‘诺奖’的准绳在,人们相信莫言是中国最好的作家。这种意识被激活后,很多人把莫言作品当成精神食粮,希望通过购买的方式进而填补文学和精神上的饥渴。”可突击购买莫言作品,真是出于读书需要吗?还是为了赶时髦?刘铁称:“我希望‘莫言热’带来的文学热可以有一定的持久性,建议大家不要只是把莫言的书和在沈阳展览馆地铁站与莫言题字的合影当成摆设和装饰品。”
莫言作品到底是否适合入选语文教材?
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两大出版社表示,会考虑在语文课本中增加莫言的作品和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相关介绍。但是,对于中学生而言,接受和学习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文风是否存在难度?匆忙在教材中增加莫言的作品,是不是有点操之过急?
对此,从事外国文学教育多年的刘铁说道:“莫言被‘诺奖’认可的主要原因就是其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魔幻现实主义源自于拉美,是一种夸张、突兀、充满奇异想象力,甚至有些荒诞的描写手法。这种源自西方的风格不是所有人都接受。”那么莫言的作品到底适不适合入选语文教材呢?“教育是百年大计,相关育人的一切事情都应该慎之又慎,尤其是语文教材篇章的选择。”刘铁认为,语文教材是否增加莫言作品一定要离开“莫言热”,“待‘莫言热’冷却后,再冷静地思考它到底适合初中生、高中生还是大学生,不能因为莫言‘热’了就盲目地拍板,更不能因为个别人的喜欢就将其作品选入教材。”
而被问及莫言的哪些作品比较适合教材选取时,刘铁称,“部分短篇作品,但至少是初中以上,而且要掌握好把关以及删节问题。”“但选取莫言作品时千万不能本末倒置,不能因为它的‘鼻子’好,最后却把它的‘脚’当标本。”
记者 王秒 李浩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