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莫言遭遇媒体轰炸:是诺奖的狂欢,文学的寂寞

2012年10月16日 16:48 来源:深圳商报 参与互动(0)

  ◎毛进睿

  最近随着作家莫言获得诺奖被关注以来,他的家乡山东高密有关部门也开始有所作为,将修葺其故居、扩建其纪念馆提上日程。正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山东高密“深山”政府的举动让人再一次感慨社会的世态炎凉。

  莫言的获奖据说能鼓励一部分家长重新认识到文学在人生中的重要。但这种认识的转变和八十年代人们对于白话诗的理想气息截然不同,纯粹是一种附庸和投机。近三十年中国文学界总有一种拿不了诺奖的焦虑,许多作家在这种焦虑中成长起来。后来好不容易有个中国作家拿奖,又得不到有关部门的认可。如今总算有一中国作家拿奖,官方可以光明正大地表现出应有的支持和鼓励,国人的评价却又纷纭,笔者以为这种心态不健康——无论是过分地附庸和投机,还是酸溜溜地冷嘲热讽,都不好。对于后者,你要认为自己写得更好,那不就可以告诉别人我写得比诺奖获得者还棒,人家获奖对于你自身价值判断来说有增无减。更何况诺奖还真不见得是什么天大的事,就算获奖者的作品你觉得没水准,社会就不公啦,文学就堕落啦?犯不上扯那么远,反正人家拿不了你未见得就能拿,搞不好是诺奖本身评选没水准呢。而前者和后者同样的毛病在于都太把诺奖当回事,归根结底不就是个奖呗,奖金就只够在北京买个120平米的居室,而大部分谈论莫言的人恐怕关心的都不是他的作品,而是文学能换来的金钱令名,和莫言带来的名人效应和商业价值吧。

  当一个国家的人普遍抱有这种类似的心态时,无论拿多少个诺奖,文学都不会享有真正崇高的地位。于是,对于这个国家而言,文学不过是起着宣传的作用;对于仰望的民众而言,文学不过是换取名利权位的终南捷径。如果这样的国家还有真正用生命写作的人,他会觉得无比的寂寞;如果这样的国家还有真正热爱文学的人,他会感到何等的悲哀。

  对于很多不关心文学的人而言,他们对于莫言的间离其实是对主流话语的间离。对于争相附庸同时更不把文学当回事的人群而言,对莫言的宣传是对主流话语的趋附。低学历、乡土生活、文革题材,任职作协、拿主流文学奖……这是一个已被当事人和受害者都选择遗忘的年代,多么纯粹的激情重新被唤起啊:出身卑贱、书写乡土,无需接受教育,读的也是经史子集流外的明清说部——对比那些当年那批正体字都不懂就敢写百万字长篇的工农兵作家,莫言的成功可谓一大结穴。在精神领域制高点的占领上表现出制度的优越性,令那些一遍又一遍重复宣传的人们都为这真实的谎言感到暗自鼓舞。

  再一次强调,笔者本人对于莫言的扬我国威是真心赞叹的。故略有所感也专为捧莫言和批莫言的人而发。人情世故,再有机心也不过就是计较权衡罢了。文学的价值,当在脱开计较权衡外,尚有痛苦执着,尚有理想信念,尚有真善美。

  郁达夫说过,在热闹中显出的寂寞比在冷清中显出的寂寞程度更甚。如今对于莫言获奖的媒体轰炸虽不至于是狂欢,但也俨然可畏事件了。这既是诺奖的狂欢,又是文学的寂寞。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