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消费”莫言,别走远了

2012年10月19日 11:27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继赵本山之后,中国又一个地方因为一个文化名人而一夜蹿红。当年赵本山小品中的一句“去趟大城市铁岭”,让这个名不见经传却盛产“二人转”艺人的东北小城市知名度暴涨。

  如今,莫言的老家山东省高密市也正因为出了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而进入一种高热的状态。一种类似“朝圣”的情绪,正在高密蔓延。一同受到青睐的不只有莫言居住过的5间破旧的土坯房,甚至还有莫言家地里种的山药豆、胡萝卜。游客们说,这可是莫言地里种的萝卜啊!吃吧,明年咱也得个诺奖。

  赵本山与莫言,看似文化的两极,一俗一雅——一个是民间艺术的代言人,一个是高雅文学殿堂走出来新科贵人。在地方形象宣传上所起的作用却可谓异曲同工。只不过本山传媒本身做的就是吸引眼球赚钱的买卖。而莫言想的是如何写出更好的作品。前者需要更多的喧嚣,后者需要的是沉心静气。然而无关他们的想法,他们都或主动或被动地被人“消费”着。

  莫言已成为高密的文化标签,诺贝尔文学奖的降临让这座小城陷入狂喜。不只是民间的热情,也有地方政府的推动。客观分析,名人故里经济一直是一种特有的现象,名人效应的确在带动地方经济方面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这也是不管是诸葛亮故里,还是赵云故里的名号,都能引发一些地方争抢的根本原因。但是很多事情还不好说。据报道,当地的一个管委会雄心勃勃地推出了“弘扬红高粱文化,打造半岛特色旅游带”的计划书,项目预计投资6.7亿元,要以每亩地补贴1000元的方式,种一万亩红高粱。仅这一项就要先投进去1000万元。

  再现莫言笔下一眼望不到边的血色高粱,将是怎样一个动人的场景?又能吸引多少“朝圣”的人群?然而这笔钱从哪里来?当地人还没想清楚。旅游业的红火带来的收入,能否弥补农民改种红高粱的损失,也还是个未知数。

  更重要的是,这个计划的全部实现预计要花上三年时间。就算管委会的人再急,红高粱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长出来。而“莫言热”又能持续多久呢?

  对此,莫言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事实上,获奖后他深感压力,在他看来“莫言热”可能一个月就过去了。这也许有些自谦。但是持续一个月,还是一年?不只取决于这一事件的意义与价值,很多时候,更与当事人的态度有关。就如莫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的,“得奖会在一段时间内让世界的目光更多关注中国当代文学,应该会发挥一些比较积极的作用。但这个作用也不可高估,因为文学是一个相对落寞的领域,不可能像电影或其他的媒体,能够吸引那么广大的观众。”

  “莫言热”所带来的商机能持续多久?如何维持?把这件事想清楚,远比仓促之间投资大项目来得紧迫。然而,我们在“莫言热”里看到了一些喧嚣与浮躁。利益的链条正引动着方方面面亢奋的神经。甚至“慈善艺人”陈光标,在给被砸的日系车主送车之后,要给欲在北京买房的莫言送别墅,更让事情变了调儿。不管从哪方面来看,莫言也跟扶贫对象差着十万八千里!他所说的,在京买不了大房子,更多的也在于调侃。然而,“伴名人”所产生的宣传效应仍然让一些人在“消费莫言”的路上走得远了。

  对于莫言而言,高密是他创作的源泉。据说,“回到高密,莫言喜欢背着手赶大集。逛市场的时候看到粮食一定要摸两把。”不知道诺奖之后,莫言走在高密街头,还能不能享受到如此悠闲的时光?

  (潘圆)

【编辑:于晓】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