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图贿赂诺奖评委的"字画外交"失灵,让国人蒙羞
10月21日,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在上海透露,他经常收到一些中国作家来信,请他推荐评选诺奖,并有山东官员送他字画,称可以不要奖金,只想要名誉。(相关报道见昨日本报15版)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马悦然先生,这个信息透露得相当“艺术”:一是警告某些投机分子,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敢行贿,我就能爆料。现在,人家在我们家门口把这事给抖搂出来,且范围如此小,聪明的国人对号入座,已经没有太大难度。二是宣告“投机模式”的破产,指望行贿,用非常文雅的“儒贿”手段,寄一些字画作为敲门砖,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大抵不吃这一套。
企图贿赂诺奖评委的“字画外交”失灵,让国人蒙羞。不少人将这位行贿者称作“字画叔”,嘲讽之意不言自明。对送字画者嗤之以鼻,固然重要;但在批评之余,反思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勾兑评委的行为,才是最关键的。
应该说,“字画叔”终究是极少数人,在作家中,对诺奖保持敬畏的,仍占大多数。但在现实中,勾兑各类奖项评委之举,却并非偶然现象。对评委送礼,或是许以好处,俨然成了某种潜规则。通过利益交换、暗箱操作,实现名利苟合,成了不少人谋求名利的“捷径”。
这位“字画叔”,应该深谙此道。他声言不要奖金,只要名誉,在“索取名誉”的背后,含着丰厚的物质馈赠。只可惜,他打错了算盘。荣誉这东西,不是靠虚名可以支撑的。文学声誉,靠的是个人才华和勤奋的汗水,外加忧国忧民的情怀等。没有这,只会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名利心人人都有,关键要实至名归。诺贝尔文学奖被视作极高的荣誉,与其公信力撇不清干系。它对文学质地的要求,无疑是苛刻的。可行贿之举,却是贻笑大方的——他们迷恋诺奖的荣誉,却不知荣誉系于评选规则的公允。行贿举动,将他们钉在了耻辱柱上。
“字画叔”们是孤陋的,任凭虚荣心遮蔽了起码的公正信仰。他们的鄙陋之举,也铺就了一幅“魔幻现实”的图景。当他们奢望用物质铺成一条通往诺奖的道路时,实质上,却是与文学理想背道而驰。
事实上,对作家而言,写作是指向灵魂的书写,而不是以名利为风向标。莫言获奖,很大程度上,就跟他的“灵魂书写”紧密相关。没有穿透灵魂的文字,只有浮躁的心灵,就只能是在文学道路上迷失。所以,在文学道义面前,虚荣心还是绕道吧。
(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