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评委盼中国多参与诺奖:作协主席从不提名
谢尔·埃斯普马克
记者 曾索狄
距离瑞典文学院宣布2012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仅12天,上海就迎来了多位与诺奖渊源颇深的大家——昨天,诺贝尔文学奖五人评选委员会成员、曾17次出任评委会主席的瑞典作家谢尔·埃斯普马克,来沪出席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主办、上海世纪文睿承办的《失忆》中文版发布暨作品研讨会。沃尔沃汽车集团同时还宣布成立中国-瑞典文学交流基金,首届奖金颁发给了将莫言作品翻译成瑞典文的陈安娜,及翻译出版了大量中国与瑞典优秀作品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世纪文睿公司。
七部长篇透视瑞典社会 盼中国多参与诺奖提名
《失忆》是埃斯普马克 “十年磨一剑”的作品《失忆的年代》的首卷,这也是它首次正式登陆中国内地。 《失忆的年代》由七卷既独立成篇又相互联系的小长篇构成,从失忆、误解、蔑视、忠诚、仇恨、复仇、欢乐七个角度切入当代瑞典社会,剖析了人性的幽秘,也给社会做了一次X光透视。昨天发布会上,著名作家余华透露自己读该书时忍不住不断做笔记,“对于这样的作品,我们不应该用银行验钞机的方式来读,而要像警察在现场找线索的方式去阅读。 ”
除了作家身份,埃斯普马克更引人关注的是他曾17次出任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的经历。谈及诺奖一直到今年才花落中国籍作家,埃斯普马克坦言,历史上的确有中国作家与诺奖擦肩而过。比如上世纪瑞典文学院曾试图联系鲁迅,但鲁迅本人对此兴趣不大;1988年,沈从文曾入围诺奖,但奖项尚未评出归属,沈从文就已驾鹤西去;诺奖得主赛珍珠曾提名过林语堂,文学院也进行了相关讨论,但最终没有结果。
至于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作家“被诺奖”的现象,埃斯普马克略带遗憾地表示,根据诺奖规定,像作协主席就有资格提名候选人,但诺奖很长时间未收到来自中国的提名,“甚至是当年的鲁迅,有资格提名的人没有提名他,是我们自己发现的,但也很遗憾错过了。在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会长都可参与提名,但他们从不提名。 ”
沾边诺奖的都来沪 不为热闹只为交流
最近一段时间,凡是能与诺奖或莫言沾边的,都能火。诺奖评委如埃斯普马克、马悦然连日在申城各类新书活动上吆喝,也让外界产生不少猜想:莫非他们是想借“莫言热”、“诺奖热”来卖书?
答案当然不是“卖书”,而是实打实的文化交流。在连日的采访中,几位受访人不约而同地表示,他们的中国行都是很早之前就定下的,如埃斯普马克、马悦然,之所以高龄来华,也是因为瑞典文学院本来就有宣传、推广瑞典文学的义务。《失忆》的翻译者陈迈平透露,此前瑞典国宝级作家、诺奖得主哈瑞·马丁松的史诗性作品 《阿拉阿尼号》中文版出版时,埃斯普马克就有心前来,但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而马悦然夫人陈文芬也表示,瑞典文学院一直很支持院士们推广瑞典的文化和历史,“来中国并不是赶潮流,而是常态性的活动。”
至于时间上的巧合,则与诺奖评委们的工作安排有关:每年2月至10月,是诺奖筛选、评选、阅读及投票的重要时间,在10月份名单公布前,他们几乎都不能离开瑞典。而11月以后他们又要参与颁奖典礼的筹备,所以真正得闲、能够成行的也就只有公布诺奖后的这段短暂的时间。
当然,业内人士也分析称,之所以会让外界产生“诺奖人来赶潮流”的印象,也是因为以往对这类书籍的宣传较少,出版商们也都希望借机热炒一把,所以他们的行程也安排得很满,“而且莫言得奖的事情正热,大家关心的问题都比较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