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悦然:很多中国作家可得诺奖 质疑者没读作品
最近,正值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际,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来到中国,马悦然的夫人陈文芬说,这是“一个历史上很特殊的机会”。马悦然此次访华是因为他翻译的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诗集《巨大的谜语·记忆看见我》在中国出版。马悦然在上海接受了记者采访———
质疑者可能一本莫言的书都没读过
羊城晚报: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莫言的作品?
马悦然:我头一次跟莫言见面是在香港中文大学,我曾在中文大学当了一个学期的客座教授。有一天莫言来了,我们有一个下午花了几个小时谈,第二天他就回大陆去了,为什么呢?因为要分房子,我不知道分房子是什么,觉得很奇怪,后来听说没有分到。第二次是在台北,他跟9个大陆的作家去台湾访问,在台北待了几天。有一天晚上,别人都出去看热闹了,莫言不想去,所以跟我在饭店里喝威士忌沟通,还不小心把酒泼在我身上。第三次是在2005年一个和北大合办的斯特林堡戏剧节上。我们没有多少机会见面,但是我们经常通信。
以前我觉得莫言的小说真的写得太长了,像《丰乳肥臀》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但是像《生死疲劳》到了末尾有点不够味了,如果能缩短一点会更好。莫言的短篇我很喜欢,任何一个字都不必改了。我读了2004年《上海文学》刊登的他的小说《九段》,非常短,两页的小说,觉得非常好,我马上翻译成瑞典文。从小说《九段》开始,我觉得他对文字的掌握能力非常好。
羊城晚报:中国还有和莫言一样优秀的当代作家或者比莫言更优秀的当代作家,为什么莫言能得诺贝尔文学奖?
马悦然:诺贝尔文学奖不是一个世界冠军,奖是颁发给一个好的作家,莫言是一个好的作家,世界上好的作家可能有几千个,但是每年只能够颁发给一个作家。今年我们选的是莫言,明年选另外一个。我不能说莫言是一个好的作家,我能说的是我认为莫言是一个好的作家。———你没有什么客观的根据说A是一个很好的作家,B是一个不好的作家,这完全是主观的。当然,也许中国有很多作家有很多诗人也值得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没有得到,而莫言得到了,就这个样子,很简单。
瑞典学院公布莫言得奖,有人质疑莫言怎么能得奖。批评莫言的那些人他们可能一本莫言的书都没有读过,他们不知道质量是什么。
我读过莫言很多作品,我也读过很多当代的一些小说作家的作品,但是没有一个作家比得上莫言,对于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他敢出来批评,别的人就不敢。但是一些跑到外国去的非常爱讲话的人,他们很容易来批评莫言,这让我觉得是非常不公平的。
质量而非政治才是诺奖的唯一标准
羊城晚报:评选诺贝尔文学奖的依据是什么?
马悦然:唯一的标准就是文学质量,对于作者的政治立场,我们是不管的,文学质量是唯一标准。
羊城晚报:诺贝尔文学奖是如何选出来的?
马悦然:推荐一个作家是2月1日以前寄给瑞典学院的,然后有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小组15个人,他们从250个推选的人里选了三四十个人,介绍给院士们,这个是我们初步的选择。以后三月、四月名单缩小了,到五月底只有5个人。我们瑞典学院夏天不开会,我们夏天看那五个人的作品。9月中旬又开始开会,讨论这五个人的作品到底是谁应该得奖,马上就开始投票,投了好几次,每一个人一定要把自己的意思讲出来,最后投票就是在10月初,就决定谁要得奖。我们每一次争论都很激烈的,今年不太激烈了,意见比较一致。
羊城晚报:您曾经说过中国很多作家联系过您希望得到您的推荐得诺贝尔奖,您觉得为什么中国很多作家都渴望得到这个奖项呢?
马悦然:我每一个月就会收到信和稿子,希望我把稿子翻译成瑞典文,让他们得一个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他们不是作家,他们不是什么真正的作家,他们是写小说的人。有一个山东的文学干部,半年之前给我寄了很多画和古书,我都给他送回去。后来他不送我改送别的评委了。还有人说:“我钱很够了,奖金可以给你,但是名誉归我。”但是没有一个我认识的作家,没有一个我读过的作家敢给我写这样的信。
我需要选择作品进行翻译。我一读中国文学著作,我很想把它翻译成自己的母语,因为我有责任,对我们同胞的责任,把我自己所欣赏的书都译成瑞典文,让我的同胞们也能享受我自己享受的文学。但是当然我的能力有限的,我不能够把我所有喜欢的文学作品都译成瑞典文。我选的不是个别作品,我选的是一个作家的著作。
特朗斯特罗姆和莫言一样对自然感兴趣
羊城晚报:您认为特朗斯特罗姆和莫言有没有共通点?
马悦然:我喜欢莫言就是因为他非常会讲故事,去年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他不讲故事,他写诗。但是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跟莫言有一个相同的地方: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60岁的时候写了《记忆看见我》,他写他小时候的活动;莫言写了很多关于他小时候的故事;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一个博物馆,他对动物很感兴趣,他住在一个海岛。莫言也同样对自然界是非常感兴趣的。莫言看过我翻成中文的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一些诗,莫言非常欣赏。
羊城晚报:有些人已经翻译过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作品,您为什么还要翻译呢?
马悦然:我最早是因为读了《生活的艺术》喜欢上中文,并且对道教和哲学非常感兴趣,便到图书馆把《道德经》、《庄子》借来读。道德经有100种英译本,《水浒传》有4种英译文,每一个翻译家有他自己的看法和方式来翻译一部著作。我知道有翻译家把他所写的东西译成中文,比较他们的译文,就会发现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你会发现有很多错误。所以,我需要自己译一个版本。
羊城晚报:在别的译本中,感觉特朗斯特罗姆的笔触很硬朗,但您的译本的笔触有一种柔软在其中,原作的感觉是什么样的状态呢?
马悦然:诗人就是一个很温柔的人。我和托马斯是非常好的朋友,我头一次跟托马斯见面是1966年,我们从那个时候起就常常在见面,我也翻译过他诗的一部分,把它翻译成英文,像1983年出版的《狂暴的广场》,一出来我就翻译成英文。所以,我们是非常好的朋友。托马斯在1991年中风了,不太能讲话了,通常只说“要”、“是的”、“好”、“可是”,但是还是能够跟他谈话,因为他的妻子在他旁边,如果托马斯说“是的”,说明他妻子的说法是对的,要是讲错了,托马斯说“可是”,然后他的妻子就得重新解释。
羊城晚报: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书中有很多海的意象,有一种很寒冷和萧瑟的感觉,瑞典的自然对他的诗是不是有很大的影响?
马悦然:对,他对海的感情非常深的,因为他祖父是领航员,住在一个海岛,托马斯每一个夏天都住在海岛。他的祖父在的时候,是他最好的朋友。因为祖父跟海的关系是非常深的,所以海的对托马斯最重要的。(李烨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