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尘埃落定》出版尴尬:曾4年未找到出版社
一部《尘埃落定》,让世人记住了阿来。与同时代作家相比,阿来的作品数量不多,但是作品的影响力深入人心,尤其是《尘埃落定》出版10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
10月27日上午,身为四川省作协主席的阿来,受湖南省作协之邀,登上“文学名家讲堂”,作了题为《文学与社会:顺应,屈从,还是对抗》的精彩演讲。当天的毛泽东文学院报告厅,来自长沙及周边地区和江西的观众潮涌而至。
写作生涯是自我修正的过程
上世纪80年代,是文学复苏的大好时光,中国文学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暗淡后,重新回归到文学本体道路,作家个人价值被重新发现。也是在这个时期,阿来开始了文学创作。
对于自己的写作生涯,阿来概括为“是自我教育、自我探索、自我修复的过程”,是自己对自己进行正确的文学教育。同时,也是在不断怀疑文学的意义,然后在重新确立文学的价值中,循环往复走到今天。
在阿来写了将近10年后,于1989年出版了两本书。本是值得高兴的事,他却突然对写作产生了巨大的虚无感,觉得写作是件特别没有意思的事。原因一方面是对文学的意义产生了怀疑,另一方面是读过古今中外名家的作品,认为自己与之相比距离太远。从那之后,他中断了写作。不过阿来并没有闲着,工作之余,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作品,快的时候两天读一本长篇小说。
《尘埃落定》4年未找到出版社
到1994年,阿来又有了写小说的冲动,有一天敲出了一行字,一行在他看来是“用文学表达的字”。他意识到自己重新建立了对文学的正确理解,欣慰之余,重启写作。从当年5月份开始,至冬天完稿,完成后来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
《尘埃落定》写完后,他自己觉得还不错,“是一部按古今中外共同遵循的文学标准写出来的东西”。不过,时值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出版社开始实行市场化,为了挣钱,只青睐通俗小说,极少出版纯文学作品。
他满怀信心向出版社推荐《尘埃落定》,结果遇到意想不到的尴尬。出版社回复:“小说不错,但是市场化需要更通俗的小说,高雅文学读者不要,出版了要赔钱。”也有出版社问能不能改改,阿来答,“两种情况可以改:标点符号、错别字。”之后长达4年里,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这本书,直到199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接手。
难道市场化就是这样的吗,为什么在高度市场化的欧美国家,依然存在非常优秀的高雅文学?阿来认为,国内出版社对市场化的理解非常肤浅,以为市场化就是出版通俗、不高雅的作品。“我不反对市场化,但我坚决反对对市场化做过分肤浅、庸俗的理解。”
过于通俗会损害作品的思想性
当天,他演讲的题目是《文学与社会:顺应,屈从,还是对抗》。他坦言,其中所说的“对抗”指的是面对商业浪潮,不随波逐流。“目前整个社会把文化作为产业的一部分,面对高度商业化和趋利的环境,一部分作家朝‘钱’看,就是顺从,一部分作家很无奈,没有办法,这是‘屈从’,还有另一部分作家,不跟随商业社会的浪潮,坚守文化品格,坚持文学的价值,我就在做这样的事情,就是在‘对抗’。”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文学跟经济、市场、商业的关系日益紧密。阿来说,如今走进书店,满目皆是畅销书、通俗小说,有质量、对社会有建设性的书非常稀少。阿来认为,通俗小说没有任何阅读难度,读者看了没有提升,而且文学如果过于通俗,会损害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
今年6月,由阿来担任编剧的电影《西藏的天空》在拉萨正式开拍。影片故事以20世纪为背景,横跨30年代至80年代,生动展现藏族同胞的人生轨迹和命运。“多年前,我就给自己定下一个规矩:离电影和电视剧远一些。”阿来表示,以后不再写电影剧本,要和这个商量、和那个讨论,还要面对审查,太麻烦了。他说,自己将重新修正关于小说的理念,在不容易被改编的领域中写作。
记者 李国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