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堂弟回忆韩素音:她一直在关注着中国的情况

2012年11月04日 13:37 来源:成都晚报 参与互动(0)

  “我花一小时读韩素音作品所获得的对中国的认识,比我在那个国家住上一年还要多。”

  ——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

  “我曾在南特和巴黎询问十名受过高等教育、职业不同的法国人,问他们读过哪位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其中九人都肯定地回答:韩素音。”——著名作家刘心武

  链接

  韩素音(1917—2012),本名周光瑚,著名英籍华人女作家,生前居于瑞士。曾先后在燕京大学、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就读,并曾在新加坡南洋大学任教,一生致力于中国和西方世界的沟通与理解。其作品有自传《伤残的树》《凋谢的花朵》《无鸟的夏天》《吾宅双门》《再生凤凰》,小说《瑰宝》《青山青》《等到早晨来临》,传记《周恩来与他的世纪》《早晨的洪流:毛泽东与中国革命》等。对于自己为何用“韩素音”这个笔名,她曾解释,“汉属英”的音译,意为她虽已入籍英国,但根仍是汉人。

  著名英籍华裔作家韩素音,当地时间11月2日中午于瑞士洛桑的家中去世,享年96岁。虽然未在父亲家乡成都出生,不过在韩素音看来,自己就是四川人、成都人。曾多次回蓉学习、生活、工作、探亲的韩素音和成都有着深厚的感情。据韩素音的女儿周惠音和唐蓉梅透露,韩素音遗体告别仪式将于本月8日在瑞士洛桑举行。昨日,居住在成都的韩素音堂弟周光墉(其三叔的儿子)向成都晚报记者讲述了与堂姐的交往,并深情地回忆起1996年韩素音最后一次回成都的情形。

  成都情缘

  在这里 创作首部作品找到首份工作

  韩素音的身世复杂又传奇,她的父亲周映彤是中国第一代庚款留学生,母亲玛格丽特出身比利时贵族家庭。韩素音是比利时前国防大臣的外甥女,中国驻英武官的妻子,是穿行于东西方世界的国际友好人士,以及毛泽东和周恩来传记的作者。

  韩素音的父亲周映彤出生在成都郫县,家中排行老二。生在他乡的韩素音,于1940年在当时还是重庆美丰银行董事长的三叔周见三(周焯)的陪同下,第一次坐飞机回成都过春节认祖归宗,就在那时,按周家家谱取的名字周光瑚,在羊市巷周家的大第潭府内被列入家谱,人也被宣布为三姑娘。关于这段往事韩素音后来在她的自传体小说之一《无鸟的夏天》(又名《寂夏》)写道:“我去拜访,要鞠躬,去吃饭,要鞠躬,去喝茶,要鞠躬。”

  成都不但是韩素音作为世界著名作家走上文学之旅的第一站,而且也是她第一次工作的地方。回到成都后,24岁的韩素音在成都南门小天竺街美国教会医院进益产科学校当助产士,正巧校长美国女大夫玛利安·曼利也是一位作家,酷爱文学的她看了韩素音偷偷写的随感即刻就被感动了,她认为韩素音写的东西很契合欧美人了解战时中国的急迫心情。于是,由韩素音创作初稿、玛利安修改润色的《目的地重庆》诞生了。该书1942年在美、英出版,处女作的成功也因此激励她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书中,韩素音从香港经武汉、桂林到重庆,穿越南方内陆省份的见闻和观感,无不透露着她的中国情结,这也让她的写作从一开始就在情感和内容上跟中国紧密粘连。

  在这里 收养女儿 取名“蓉梅”

  就在韩素音创作处女作的同时,1941年的秋天,一个小生命的到来,让她首尝当母亲的喜悦。在其自传《寂夏》中,韩素音谈到关于收养女一事:“如果我不是小天竺街的一名助产士,我的生活中就不会有蓉梅,就不会有蓉梅这个名字使幸福之花在我心中怒放。”韩素音刚收养女儿时,这个孩子只有一岁多,而且体弱多病。因为这个孩子生于梅花盛开蓉城的日子,韩素音给养女取了个富于诗意的名字蓉梅——成都的梅花。据韩素音的堂弟周光墉透露,这个名叫蓉梅的女孩长大后曾多次回成都寻根探亲,“她目前生活在国外,就在前几年,她还曾回成都,在光亚学校‘教书’。”

  周光墉是韩素音三叔的儿子,目前生活在成都。昨日,得知堂姐去世的消息,年近九旬的老人显得非常悲痛,“这些年她年纪大了,不方便才不能经常回来,但我们时常还是有联系的。”对1996年韩素音最后一次回成都的情况,周光墉仍是记忆犹新。他说,当时韩素音和丈夫一起回来,原本堂妹周光莹准备在家里招待,但是因为她家在楼上,韩素音丈夫腿脚又不方便,所以就由他改在彩虹桥畔的邮电宾馆进行家宴。“除了问我关于邮电方面的问题,她对当时中国各方面的发展情况都有了解。”1997年之前,韩素音每年来中国一两次。自1997年后,因健康原因不能远行,她没能再回国,但一直在关注着中国的情况。

  成就很高

  通过文学向世界介绍中国

  曾被授予“中国人民友好使者”

  “我的一生将永远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之间奔跑:离开爱,奔向爱;离开中国,奔向中国。”正如她所言,韩素音以对人生、对家国充沛饱满的热情,不懈记述着她的个体自我存在与她所生活的时代之种种,无怪乎英国著名大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曾这样评价道:“我花一小时读韩素音作品所获得的对中国的认识,比我在那个国家住上一年还要多。”著名文学家刘心武也曾说过:“我曾在南特和巴黎询问十名受过高等教育、职业不同的法国人,问他们读过哪位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其中九人都肯定地回答:韩素音。”韩素音真挚感人的中国情结,令她的作品中蕴藏着对中国深刻的了解,饱含着对中国执著的热爱,她既真实又富文采的回忆与记述也成为了西方读者认识中国、研究中国的必读作品之一,造就了她在国际文坛的重要影响。

  韩素音的自传体小说《瑰宝》奠定了她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1956年据此改编的电影《Love is a Many Splendoured Thing》(中译为“生死恋”)获得了三项奥斯卡奖。1989年,在韩素音的资助下,中国翻译协会开始举办韩素音青年翻译大赛,此项大赛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翻译界影响力最大的竞赛,它极大地激励了广大青年学习外语的热情,推动了外语教学事业,有力促进了我国翻译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1994年,韩素音获中华文学基金会颁发的“理解与友谊国际文学奖”。1996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她“中国人民友好使者”称号。

  成都晚报记者 滕杨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