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魔术师傅琰东:准备《年年有余》投入20万
“虽然中国风发展到今天已成剩饭,但我仍然希望走出一条时尚民族风的路”————
一个与水有关的节目本该在今年夏天完成,但因为种种缘由耽搁至今,魔术师傅琰东不得不再次面临前年准备春晚节目《年年有鱼》的境况——寒冬腊月与水相伴。距离蛇年春节还有三月有余,所有纳入央视春晚邀约名单的人都开始忙碌起来,傅琰东也不例外,在刚刚迁入的位于房山长阳的工作室内,金花飞溅、机器轰鸣,新节目尚处保密阶段而未现雏形,但去年因始料未及的春晚效应而疲于奔命的他,今年决定为了这道亿万观众期待的年夜饭再搏一次。
■今年冲击春晚的节目每做一次实验成本就是1200元
2011年春晚后,即便舆论对于节目的猜测和质疑声不绝于耳,但傅琰东和傅氏家族声名鹊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之后,各地演出邀约不断,在外人眼中,傅琰东的商业潜力目前还比不上刘谦,但吸金能力也是相当可观。可事实是,傅琰东在继承了父辈魔术血脉的同时,也有着一颗不甘守陈的躁动的心。“我们家族的每一代人都惊人的相似,血液中都流淌着躁动的情绪,有点钱就都造没了。很多老魔术艺人都是一个节目稳定后再创作,也就是所谓的一招鲜吃遍天,但我的节目一般不会演第二次,毕竟魔术不同于其他,没有一个节目经得起推敲。”去年春晚,傅琰东的《年年有鱼》拿到了观众评选的一等奖,获得了5万元奖金,但他为了这个节目,道具前后改了五六版,投入了20万元,且每一版道具在不满意之后都被他砸烂了。而傅琰东2009年参加世界魔术大会时演出的《青花瓷》,投入也近20万元。据他透露,今年正在为冲击春晚准备的这个节目,为了得到一个准确的数据,每做一次实验成本就是1200元,而道具师最害怕的就是傅琰东说“再来一次”。在他看来,“魔术是不折不扣的烧钱的艺术”。
■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从10年前刚到北京时租借的一间库房到后来的三间,直至一个简陋的小院,再到今天宽敞但依然俭朴的工作室,这个远离北京繁华闹市的地点傅琰东经过了千挑万选,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便宜。“很少有人能做到淡定和清心寡欲,但当一个人达到了几辈人从未达到的高度后,你的每一步已经不是为了自己,我现在一半是为了这些跟着我的学生,一半是为了这个家族。”“傅氏幻术”申遗之后,希望加盟其传习团队的人很多,但傅琰东选择学生却很慎重。“我不能让那些学生跟着我一场到头来都养不活自己,就像我们家族的传承一样,我希望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技法,而是思路和研发的能力。”这样的诉求对于一个还处于上升期的年轻人来说无异于一种精神重压,为此,傅琰东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到外地演出从来不逛街,为了帮助一个极有天赋的8岁孩子打造节目,他反复试验道具,而傅琰东的每一个节目也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一个集合了电路、结构、有机玻璃等行业精英的团队用集体的智慧为其护航。每天凌晨和下午他与父亲的两次对谈内容都离不开魔术,一个新节目出来,魔术理论著作等身的姑姑便会被邀来“泼冷水”,家族是他强大的后盾。
■知识分子“下海”成了傅氏幻术的名片
在当今魔术界,魔术世家并不稀奇,但“傅氏幻术”之所以能在其中占据一席之地,最核心的便是四代人延续着“知识分子下海做艺人”的传统。傅琰东的曾祖父傅志清是当年留日学生春柳社的创始人之一,同李叔同、欧阳予倩等人一道开中国话剧之先,也正是在日本留学期间对西洋魔术产生了兴趣。他的祖父傅天正毕业于北大、懂四国文字,创办过多个魔术社团,傅氏家族也正是从这一代人走上了职业魔术的道路。其父傅腾龙由于历史原因没有进入大学,但一直是上海魔术团的台柱,也曾经登上过春晚的舞台。傅腾龙与姐姐花费18年时间撰写的《中国杂技史》填补了多年来理论研究的空白,也正是由于对史料的通读和研习傅氏家族形成了脱胎于传统的魔术表演特色,理论与实践的兼顾也成为傅氏幻术不同于别家的独特个性。虽然“魔术”是当今通行的说法,但傅氏家族2009年着手申遗时,还是回归了祖先的称谓“幻术”。傅琰东的父亲傅腾龙介绍说,“中国幻术起源于《列子》,而我们家族的创作从来就没有偏离过中国传统文化,几乎每一套节目都有依据。比如《爬绳上天》出自敦煌壁画,而《年年有鱼》其实就是传统魔术类别训虫艺的一种,宋代时就曾经有一个节目叫‘鱼跳刀门’,除此之外,还可以训蜂、训蝶、训蚂蚁,而且我的父亲很早就告诉过我训练方法。”已经年逾七旬的傅腾龙最大的心愿便是能够恢复一批中国古代曾经辉煌的魔术节目,比如汉武帝时期宫廷中过年时才会演出的《鱼龙曼延》。“在这个节目中,不仅大型木偶龟兽背上会出现高山,吉兽鱼龙还能口吐金块,窜入水池中,空中还能幻化出一条八丈长的黄龙。”
■只有完全原创才能拥有独家解释权
先后成名于春晚,傅琰东与刘谦的比较如影随形,“刘谦是把国外的创意节目带到中国,而我是希望把带有中国基因的节目带到国外,因为只有完全原创的节目我们才拥有独家解释权。虽然中国风发展到今天已成剩饭,但我依然要坚持,而且希望能走出一条时尚民族风的路,同国外的市场相比,我更看重国内观众的评价。”虽然坚持自己的创作不脱离传统,但作为华东师大毕业的有着较高知识结构的新一代魔术师,傅琰东始终关注着国际魔术的动向。“中外魔术的差异主要在于理念,中国人喜欢堆,巧思不够,而人家是四两拨千斤,国外魔术师的道具常常是一个箱子就装下了,而我得两吨半。” 而高校中走出的他,对于校园魔术师一直有着一份提携的责任,在刚刚由北京市文联举办的首届北京大学生魔术交流大会上,他不遗余力地参演、推广,在傅琰东看来,“中国的魔术师绝不能完全照搬西方,模仿的同时如何取舍,目前还没有一个魔术师能够真正走出来,如果谁能拨开这个迷雾,他一定能成为中国魔术界最红的明星。我想这个人应该是从高校走出。”
■文/本报记者 郭佳
■摄影/本报记者
王晓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