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民营报纸拒执行停刊令 如实报1942年河南大饥荒

2012年11月06日 09:46 来源:山东商报 参与互动(0)
民营报纸拒执行停刊令如实报1942年河南大饥荒

  政府是爹娘,打骂克扣我们,就如同打掉我们的牙我们可以咽下;问题严重还在于,我们民间一些志人志怪、有特殊才能的人,这时也站了出来。不过不是站到我们灾民一边──站在我们一边对他有什么用呢?而是站在政府一边,替政府研究对付饥饿的办法。如《河南民国日报》一九四三年二月十四日载:财政科员刘道基,目前已发明配制出救荒食品,复杂的吃一次七天不饿,简易的吃一次一天不饿。

  任何一个中国人,五十年后,在读到这条简短消息时,我想情感都是很复杂的。看来不但政府依靠不得,连一个科员,我们自己的下层兄弟,也指望不得了。

  [史料记载]

  在报道灾情以及救灾的过程中,确实存在应付乃至阳奉阴违的事情,但并非全部。这期间,民间的力量也有一直为灾情大声疾呼的。比如《前锋报》和其前线记者李蕤。《前锋报》是河南南阳的一家民营小报,1942年元旦创刊,社长是李静之。李静之,河南南阳人,深受爱国民主思想影响,曾任南阳专署秘书长和河南省建设厅秘书。但他感到,办一张报纸宣传抗日救国,作用要大的多,于是在1941年辞职,在河南办起了民营报纸。“前锋”二子取义于孙中山先生的“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创办不久,就遇到河南大灾,面对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这份地方民营小报表现出了惊人的胆识。1942年12月,李蕤在从洛阳乘火车到西安的路上,看到灾民流亡的惨景,情不自禁地写了篇通讯发给《前锋报》。《前锋报》在1943年2月19-20日连载了这篇通讯,社长李静之还亲自给他写信,让他作为“特派记者”,继续报道灾情。李蕤当时与妻儿老母住在河南,每天一开大门就看到难民倒毙的惨状,他觉得实在不能拒绝这样的委托。于是李蕤借了一辆自行车前往灾区,从洛阳到郑州,又南下到汝南,沿途记录撰稿,写出《喑哑的呼声》《风砂七十里》《雨天绝粮记》《“死角”的弦上》《粮仓里的骨山》等通讯。1943年《前锋报》将他写的十篇通讯汇集出版,题为《豫灾剪影》,署名“流萤”。此外,《前锋报》还组织撰写了70多篇呼吁救灾的社评。“流萤”的报道同样触怒了河南省的新闻检查处,他们对《前锋报》发出了停刊三天的命令,但报社拒未执行。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前锋报》 最终没有受到惩处,李蕤也没因此招祸。2006年,李蕤的女儿宋致新经多方查找,编辑出版了《1942:河南大饥荒》一书,将此次灾难的相关历史报道、亲历者的回忆文章统统整理出版,以纪念这段历史。值《一九四二》上映在即,该书又于今年再版,可谓观影之余的纪实参考。

  [人物命运]

  李静之(1901-1988),原名李海晏,字静之。1928年考入北京大学国学门研究生。新中国成立后,李静之为“民革”成员。20世纪80年代以后,任河南省政协副秘书长、“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副主任等。

  李蕤(1911-1998),原名赵悔深,生于河南荥阳,1935年加入北方“左联”,1936年进入河南大学文史系。1948年8月携家进入豫西解放区。新中国成立后任河南省文联副主席。1952年入朝采访,1953年调往武汉,任中南文联及中南作家协会副主席。20世纪80年代任武汉市作协主席。

【编辑:于晓】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