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称从第一手感受体验出发 文学批评才更有效

2012年11月06日 09:56 来源:辽宁日报 参与互动(0)

  让文艺批评从真实感受出发

  10月23日至25日,由辽宁省文联、辽宁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办的第四届中青年文艺评论骨干读书班在营口举行,30余位省内文化界人士参会。

  延续前三届读书班密切关注文艺现实、有针对性地进行文艺研究的精神,本届读书班的主题是“批评与审美接受”。针对当下文艺批评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缺少对文艺作品的深入把握,没有做到与有效批评相匹配的有效的审美接受,没有过基本的 “审美关”、“阅读关”,而是仅凭着外在于文艺作品的理论、史观、材料、方法对作品加以解析,忽视了文艺批评活动的内在规律和独立属性等。读书班指出,批评者必须建立正确的艺术观念,回到审美接受的起点,从阅读和体验的真实感受出发,做一流的审美接受者,才能做一流的批评者。一个具有良好的审美接受素养的批评者,应该从第一手的感受体验出发,才能让批评更有效,写出更使人信服、有魅力、有深度的文艺批评。

  据悉,研讨期间推荐的参考书目也是围绕着这一主题的,无论是哈罗德·布鲁姆的《如何读,为什么读》,还是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都清理了艺术观念的障碍,示范如何实现审美接受和艺术把握文艺作品的方式,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审美接受和艺术观念,方能写出激荡人情感和激活人灵魂的杰出的文艺批评。

  评论家王晓峰认为,要把这一议题放在批评受到诟病的现实背景里加以思考,他指出,要有意识地进行批评、审美、阅读之间良性的互动,作为批评者来说,既要在阅读中有效地理解感受对象,也要在批评中有效地影响阅读。批评本身就是一种创作,要把批评中的经验与情感进行有序和有效的传达。

  作家皮皮指出,很多文艺批评者只是树起一面理论的大旗,然后在作品中寻找大旗上的碎片,写出的批评无法获得作家的尊重,也不为读者所推崇。批评需要原创的力量,批评者要掌握用 “最简洁的语言总结最大的本质”这种本领,通过不断地学习塑造正确的艺术观念,掌握精准的艺术判断力,从事批评要进入作品的灵魂。艾略特、伍尔芙、纳博科夫等作家从事评论的共性,是既具备 “专业阅读”的能力,也具备“专业阅读”的态度,关键是,“作为阅读者我们不能做旁观者”,要使阅读与我们自身的生活、经历、经验相关联。

  作家刘嘉陵结合自己的阅读记忆,提出了在阅读经典中常见的“误读”,一种陈旧的艺术观念往往带来严重的误导,以至于影响了对好作品的正确解读。从事艺术批评的条件一是要始终坚持客观的艺术观念,同时批评者也要有才情,有热情,有趣味,要有创作方面的积累。

  书法家胡崇炜谈“读帖”这一书法领域的审美经验,触及了书法审美过程中的灵性体验。读帖既是读书法的形式,也不要忘了其中的思想情感内容,要恢复书写的“传情达意”的功能,恢复面对书法的自然状态,恢复面对书写的赤子之心,这样才能重新找到书法中的“神”。

  评论家李晓慧认为“审美如阅人”,接受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要建立契合的关系,与双方的特质相关联,根性、悟性、灵性等决定了一个人如何进入另一个内部世界。

  作家刁斗从新批评倡导的细读入手,谈论创作评论与进入作品的关系,他对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进行书目解读的时候重点提出这种审美方式和阅读方法。纳博科夫提出“好小说都是好神话”,这个论述提示我们,只有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才是正确地把握作品和有效地言说艺术的前提。

  学者马琳在谈到 《新千年文学备忘录》时结合近来看到的一个大学生动漫作品所受的启发,谈论一部艺术作品的“轻逸的智慧”,不是拒绝思想的深邃,而是与“精确和坚定为伍”,把一些微妙和高度抽象的元素进行描写。轻逸、繁复、精确……共同构筑了一种诗性的永恒。这本书用形象的方式表达一种文学观念的回归。

  省文联副主席、评论家洪兆惠强调,从事批评事业,办杂志、搞研究,都是为了回到正确的艺术观念。推动艺术观念的变革是艰难而缓慢的,艺术观念的核心在于重新建立艺术与文学与生命的关联。对于那些从事文学艺术的人来说,艺术就是生命运动本身。艺术观念决定我们能否正确地进行审美接受,能否真正地读懂艺术作品。我们所做的一切是推动文艺批评的发展,而“纠正一种风气,改变一种现实,是个慢活儿,需要长期的付出,需要持之以恒的内心坚守。我们会坚持下去”。此外,刘恩波、白优优、卢兴、胡海迪、牛寒婷等人也结合自身经验做了发言。

  □苏妮娜/本报记者/王 研

【编辑:张中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