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中小学国学教育不怕糟粕贵在引导
前不久,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在北京正式发行。这套号称“目前国内唯一传统文化教程”的发行,能否终结“中小学国学教育应否开展”的争论?能否帮助中小学生“立德树人”?种种问题,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较大的争议。
关于要不要在中小学校开展国学教育,以及如何开展,效果如何等等争论,近年来一直不断。争论的实质其实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学教育会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二是国学教材中往往精华与糟粕并存,让孩子们接触到含有封建糟粕的东西,会不会适得其反?
关于第一个问题,其实已经没有争论的必要了。最近几年国学教育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遍地开花,而多数学校和家长也没有把它当奥数、钢琴一样看待,只是为了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所以也不存在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问题。虽然国学热的出现,具有重要的教育和社会意义,但也同时引发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各地使用的教材混乱,难免鱼龙混杂,比如教育方式和目标也不尽统一,缺乏标准等等。
而号称“目前国内唯一传统文化教材”的人教版国学教材的发行,无疑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按照教材编纂者的说法,这套教材可以称之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艺术的精美融合体和珠连体,是当代人文教育优秀的课程体系。这无疑为当下的“国学热”助力不少,也必将让更多的中小学生从中受益。
至于如何对待国学经典中的糟粕问题,倒是很有讨论一番的必要。必须承认,作为几百几千年前成书的国学经典,其中难免存在一些封建残余思想,存在一些不合时宜、与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抵触的内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山东、湖北等地曾推出过删节版的国学经典,遭受不少非议,有人觉得这种经过“阉割”的国学经典,已经不能称之为经典了。
这种说法,显然是有道理的,既然我们要让孩子认识国学,认识国家和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应该把最原汁原味的东西呈现给他们,而不是擅自删减和修改国学经典教材。最妥当的解决办法,是通过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在国学教学中分辨是非,取其精华,抛弃糟粕。当然,对国学教材的精挑细选,尽量筛选掉那些含有过多糟粕的篇目,也是国学教育的关键所在。
国学教育说到底是一种“民族文化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和“人格教育”,它已经超越了数学、物理、化学等等单纯的“技”的教育,而更关注一个人品德的养成,人格的修为,素质的提高,就是我们常说的“立德树人”。因此,它的必要性已无需争论,只是在教育方法上,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
(苑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