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弟子:没有乡土文化中国文化史残缺不全
《中国乡土建筑初探》插图之一:山西临县招贤镇小塔则村窑居。李秋香摄
陈志华 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留校任教,主要专著有《外国建筑史》《意大利古建筑散记》等。1989年起从事中国乡土建筑调查和研究,出版《楠溪江中游》《诸葛村》《婺源》《关麓村》《中国乡土建筑初探》等著作。
近日,梁思成弟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的新书《中国乡土建筑初探》问世,该书是他对自己调查研究乡土建筑近30年的总结。11月6日,陈志华接受本报专访,他认为中国乡土建筑具有独特魅力,具有文化性、历史性,“没有乡土文化的中国文化史是残缺不全的,不研究乡土文化就不能真正了解我们这个民族”。
>>关于新书
聚落默默无闻但具历史价值
《中国乡土建筑初探》共分7个章节,介绍了村落、住宅、宗祠、文教建筑、庙宇以及其他建筑,并举例介绍了兰溪市诸葛村、梅县的围龙屋、长武县十里铺窑洞、关麓村住宅等。陈志华从第一次乡下调查研究开始就有文本记录,已记录了快30年时间,这本书是他的心血之作。陈志华认为,乡土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最朴实、最真率、最生活化、最富有人情味的一部分。它依赖于土地,是一种地域性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还没有被充分开发的宝藏。
在书中,陈志华很注意课题的特色,选择的每个乡村聚落都极具特色,“发掘一些默默无闻但很有历史价值的聚落”。在写法上,陈志华也尽可能选取不同的角度和重点,找出各个聚落的特征,进行比较,以突显中国乡土建筑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关于研究
没有乡土文化文化史就残缺
陈志华坦言,他在清华大学授课40多年,一直都在讲外国的建筑,中国乡土建筑却一点也未涉及。他上学时爆发了抗日战争,为了躲避战争,他随老师和同学躲到乡下,对乡土建筑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他甚至称自己就是个“乡下人”。
每年暑假,陈志华都会带学生一起下乡调查研究乡土建筑,对他们来说,“没有人理解”是最大的困难。“我们长途跋涉了几千里路,乡民不仅不理解我们,有的还笑话我们,这让我很难过。”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下乡研究的前两个村子:“一个是新叶村,一个是诸葛村,它们是目前保存得最好、最完整的村子。”
陈志华认为,中国乡土建筑具有独特的魅力,它具有文化性、历史性,“没有乡土文化的中国文化史是残缺不全的,不研究乡土文化就不能真正了解我们这个民族。”
>>关于保护
成立国家组织专门进行保护
在陈志华看来,乡土建筑是乡土文化中最普遍存在、信息含量最大的组成部分。但是,乡土建筑优秀文化历史的价值没有被人关注和重视。近几十年,许多极精致或极典型的乡土建筑正在以极快的速度、极大的规模被愚昧而野蛮地破坏。
谈到如何保护这些乡土建筑,陈志华显得消沉而又无奈:“没有办法,我们无力回天。”陈志华在书中写道:“我们自知势单力薄,而人生不再,就不得不先把做过的一点点工作总结一下,自怜而已。”但是,他还是坚持尽可能地做些抢救乡土建筑的研究工作。
陈志华说:“在中国,只是我们几个人去村子里说说而已,力量太单薄了。”他建议能够成立一个国家性保护组织,能够有专门的机构保护这些文化遗产。
■记者手记
耄耋老人期待后来者
陈老师已经80多岁,身体不太好,但依然没有放弃所钟爱的乡土建筑研究。他说,以他现在的精力,《中国乡土建筑初探》应该是他最后一本著作了,但他只要还能走,就一定会继续研究工作,保护乡土建筑是他的义务。他希望这本书能引起人们对乡土建筑的兴趣,进而能有选择地保护其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使它们免于被彻底毁灭。
记者杨菁
记者徐晓帆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