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于丹遭轰引发文化大讨论 网友:于丹该醒醒了

2012年11月19日 16:05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于丹频频惹争议。

  于丹在北大发言被呛离场的消息一经发布,便在网上引发了一场关于学术明星与传统文化、道德建设与文化涵养的大讨论。

  学者观点不一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认为,狂热地捧一个人和粗暴地轰一个人一样,都是一种非理性的发泄行为。大学是一个可以说不,但需要尊重的地方。

  新农学派联合创始人马达飞认为:其实所谓文化,贵在“兼容并包”。李泽厚曾说:“于丹是精英和平民之间的桥梁”。于丹北大遭轰只能说,文化复兴,文人素质,还需假以时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郑成新认为,北大学子一般绝对不会无端地对一位大师无理的;如果大师真有出格的言行,遭受一次清纯学子的洗礼也是值得庆幸的事;太顺当且不知道天外有天的时候,正是需要旁人的警醒时分。我们恰恰要为北大学子的举动喝彩。

  微博发声种种

  网友@Warrenwei认为于丹不谈制度只讲道德。道德的确说得很好,和我们80后的教科书上说的基本一样。但是在社会实践中大家发现很多时候教科书骗了我们。所以不喜欢也很正常。

  网友魏开忠:北大已经斯文不在。于丹固然浅薄,但来者是客,北大人文百年,至今居然不懂起码的尊重,令人不安。

  网友@SummerBlossom认为,于丹以娱乐明星的包装兜售披着文化外衣的“心灵鸡汤”,的确让人反感。

  网友@喑篱认为,北大精神不是哈腰被妥协,而是不苟同。正因此种精神的倒退,如今的北大常成千夫所指。

  网友雁门愚人:在网上看到题为“于丹北大谈昆曲被轰下台观众称其亵渎艺术”,觉得此举虽有些过分,却也是“得体”的表达,因为我也早觉得于丹该醒醒了。年初她在央视讲古诗词,就那么忸怩作态,晦涩难懂。演艺界的丹丹都懂得急流勇退,愿教育界的丹丹也能知趣收手,别让此“不得体”的一幕再上演了。该干嘛干嘛去吧!

  周小璐

  一次次的争议事件  

  ●2010年,于丹的新书《于丹〈庄子〉心得》3月3日在北京首发,当天就售出1.5万册。但是同时,反对她的声音也很强烈,3月3日她在签售新书当天就遭遇到一位男子现场抗议。随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知名大学的10名博士联名,称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甚至要求她从《百家讲坛》下课,并向观众道歉。

  ●2010年,于丹有望代替余秋雨入主青歌赛的消息一经在网络上传播,便引起网友们的强烈反馈。网友“飞翔的梧桐子”发帖说道:“这个综合素质评委的位置不好坐的。余秋雨已经把这个评委弄成了典范,下一届无论换谁来,都会被人拿来和余秋雨相比。但是目前中国,在博学+口才+名气+威信上,综合起来能和余秋雨媲美的学者,我看恐怕除了于丹莫出其右者。”但也有网友旗帜鲜明地举了反对牌:“于丹文化底子跟别的百家讲坛老师比,薄的太多,百家讲坛中硬伤一堆,自己先补补课。事实上,真正做学问的人是不会来当评委的,只有那些浮华的所谓文人热衷于这类活动。”而网络上诸如此类的“丹蜜”和“丹黑”的针锋相对屡见不鲜。

  ●2012年5月,《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根据于丹在央视三套《丹韵词音》节目的讲稿整理出书,内容延续了于丹一贯的通俗易懂、风趣抒情,以妙语连珠激起读者共鸣。于丹讲述的“古典”不是最准确的,细节阐释上甚至存在不少争议之处,依旧是对“古典中国”进行了简单化的过滤与温情化的处理。不过,比起唤醒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些都不那么重要。

  ●2012年6月,有人在中国作家协会公布的2012年拟发展会员的公示名单中,发现了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于丹的名字,由此引发了争议。有人质疑,于丹是学术明星不能算作家。中国作协新闻发言人陈崎嵘回应称于丹完全符合加入作协的条件。于丹本人的解释是为了更好地维权:“过去我出书后,涉及维权方面的事情,一般都是新闻出版总署在和我联系,我就以为我是归这个系统管。后来有一次在做文化活动,正好见到中国作协的人,对方说‘对啊,你应该加入作协的’。然后我就给作协提供了材料。”

  好一场“游园惊梦”

  杨朝清

  于丹北大一游,换来的却是噩梦般的“游园惊梦”,却不知,惊的是北大?还是于丹?

  对于“电视学术明星”,人们有着暧昧难清、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感受。易中天教授曾经在一次讲座中调侃,有些人之所以送他一顶“学术超男”的高帽,并不是恭维他学术做得好,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隐喻他也会像“超男”、“快女”一样,蹦跶不了几天。

  易中天也好,于丹也罢,“电视学术明星”早已从学术的“冷板凳”中解脱出来,进入大众传媒这一热门行当,“将大学讲堂搬到荧屏上”,以通俗的语言进行经验型知识的传授,缩短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间的连接距离。只不过,当学术遭遇收视率,当悬念制造成为惯用伎俩,当背后的利益链条若隐若现,“电视学术明星”也不可避免地遭遇老百姓的“口水”———常识错误也好,语出惊人也罢,商业化和娱乐化成为两根最大的“软肋”。

  其实,早在2007年,于丹就以1060万的版税收入,荣登“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2位。公众的纠结点,显然在于担心“电视学术明星”在商业浪潮中迷失主体性,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

  为了推销新书,于丹使出了浑身解数。不论是上杂志封面,还是在知名网站上点评高考作文并向考生送祝福,抑或是在多个城市开讲座,她总是千方百计地迎合着潜在的消费者。学者身份和角色扮演的错位,公共形象受到质疑,才是于丹备受争议的关键。

  曲意迎合也好,“互搭梯子”也罢,即使能牟取暂时的利益,也对长远发展不利。一心钻到“钱眼”的学者,必然会成为知识的“特洛伊木马”,造成公共文化生态的恶化。 杨朝清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