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谢英俊获“2012中华文化人物”提名(图)
中新网12月5日电 被称为“人道主义建筑师”的谢英俊,日前获得“2012中华文化人物”提名。
据介绍,这十多年来,谢英俊一直致力投入社会建筑实践,通过就地取材、低成本、适用技术以及建立开放式构造体系的设计作为,降低成本与技术门坎,让农民能参与符合绿色环保、节能减碳的现代化家屋兴建,保障了弱势族群的生存权与工作权。
“中华文化人物”是中国首个专门针对全球华人文化领域的人物评选活动,自2009年12月正式启动,今年已是第四次举办。“2012中华文化人物”活动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凤凰卫视主办,河北新奥集团承办,颁授典礼定于2012年12月12日在河北廊坊国际酒店举行。
从台湾到大陆
在台湾9·21地震之前,谢英俊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过现在这样的生活。1977年淡江大学建筑系毕业之后,他一直中规中矩地设计着高科技厂房和公共建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当时从事的都是一些基本的构造行为,比较科学理性,浪漫的想象空间比较少。”1999年台湾9·21大地震彻底打乱了谢英俊的人生规划。
地震使得台湾的少数民族邵族部落几乎遭遇灭顶之灾,许多小区工作者、历史学家与人类学家都奔走呼吁正视邵族的存亡问题。通过朋友的介绍,谢英俊也参与到了邵族部落的重建当中。由于资金短缺,当地人力又闲置,谢英俊提出“协力造屋”的号召,即通过技术改造,发动当地村民参与到房屋建设当中来。一开始,邵族人对谢英俊的主张并不感兴趣。只是,在谢英俊的坚持下,在他的实干中,大家看到了“协力造屋”的好处。邵族安置部落是谢英俊第一个成功的案例,那之后的六七年,他带着由邵族、布农族、泰雅族青年组成的施工队,参与了受9·21地震影响的台中县和平乡、南投县鱼池乡、南投县信义乡等地的重建工作,修建各式房屋300余间。这一系列建房的工作与探索,让谢英俊先后获得第三届远东杰出建筑设计佳作奖(2001)、联合国最佳人居环境奖决选入围(2004)等荣誉。这也让谢英俊他深切地意识到,自己找到了一个很有前途的事业。
2004年,在谢英俊主动争取下,他带领团队开始进入大陆农村。结合农村社会、经济条件,谢英俊先后于河北、河南、安徽推动农村生态农房协力造屋。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谢英俊把他的经验推广到震后重建工作中来,协助四川偏远山区灾民重建农舍,启动500余套示范房重建。2010年,他还完成了西藏牧民的定居房项目。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建筑师是收入好、声望高的光鲜职业,但谢英俊却执着的为农民造房,他的选择太特别了。“这其实观念上的落差。一般我们这个行业都只是画画图,然后交给施工队去施工,他并不参与后面的事情,最多以监督的角色看一下。但是我们的做法不一样,从设计到施工的组织,包括材料的加工,甚至是工具的生产,全部都要参与,我们是做纵向的整合,而不是水平分工,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办法去克服过去这个行业没有办法进入到农村去工作的问题。为什么现在的专业者不进农村去做这个事情,主要就是他没有整合整个生产体系,他想做也做不了。”谢英俊认为,这将是产业上的革命,不是一般设计师的一个构想。“我想可能还需要一点时间,因为整个社会对接受新的思路、新的观念还有一点落差,但随着我们做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以后,大家眼见为实,推动起来肯定会更容易一些。”
为“70%人类的居所”工作
谢英俊下一步的计划还是主做农村的项目。在过去的十多年,他一直在为“70%人类的居所”进行工作。所谓70%人类的居所是指,建筑专业几乎没有涉及的普通居民乃至乡村的居住环境。在此之前,几乎没有现代建筑设计师进入农村建设领域,我们能见到铺天盖地兴建的农民房,快速扩充的小城镇居民楼,但其中基本没有建筑专业人士的参与。“现在的农村其实大家都不太晓得,农村的建筑量应该比城市还要大,数量惊人,现在的政策也慢慢向农村倾斜,过去被遗忘的区块正在受到更多的关注,这方面的投入也会越来越大。比如河南省,按照预定的目标,有将近1000万户农房要整定,所以接下来我们会好忙。”
不少人将谢英俊的工作解释为一种“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他自己并不太认同这种说法。“可能外界对我们的理解多少都会有一些分歧,我们从事的是非常专业的工作,很多人会往人道主义这方面来介绍,但做建筑也不只有技术的问题,要考虑的层面是很多的,包括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是同时出场的,这也是跟过去我们专业分工的概念不太一样,我是从事专业的建筑层面,但它的涉及面是非常广的,总的加起来可能就是文化吧!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一个完整的,多面向的生活表现,对于我来说,这次能获得‘2012中华文化人物’提名,也是更大的鼓励和鼓舞。但我希望大家不要只看到慈善或人道主义的层面,这东西虽然不是坏事,但我认为,为人民造房更应该向空气一样,随时都可以存在。我想强调的是我们在专业技术方面的作为,那才是最核心的内容。”